《念奴娇(绵州表兄生日绍定壬辰五月)》
时间: 2025-02-04 15:27:3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念奴娇(绵州表兄生日绍定壬辰五月)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原文展示:
被东风吹送,都看尽蜀三川。向涪水西来,东山右去,剑阁南旋。家家露餐风宿,数旬间浑不见炊烟。踏遍王孙草畔,眼明帝子城边。万家赤子日高眠。丝管夜喧阗。自梓遂而东,岷峨向里,汉益从前。人人里歌涂咏,愿君侯长与作蕃宣。我愿时清无事,早归相伴华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东风的吹送下,眼前一片美丽的蜀地风光,涪水向西流去,东山在右,剑阁在南。家家户户在露天就餐,几天都见不到炊烟。走遍了王孙草畔,目光远望帝子城边。万家子弟在阳光下酣然入睡,夜晚乐器声喧闹。自从离开梓州向东,岷山和峨眉相对,汉水依旧流淌。每个人都在歌唱涂咏,愿你长久与我相伴。我希望时光清明无事,早日归来陪伴在华顶。
注释:
- 蜀三川:指四川地区的三条河流,象征着这一地区的美丽风光。
- 涪水:涪江,流经四川的河流。
- 剑阁:指位于四川境内的剑阁山,以险峻著称。
- 王孙草:指王孙草畔,象征着优美的自然环境。
- 帝子城:传说中与帝子有关的城池,寓意悠久的历史文化。
- 丝管:指乐器,象征夜晚的喧闹和欢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字时中,号孟阳,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诗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他的诗常常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具有清新脱俗的特点。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魏了翁的表兄生日之际,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祝福,同时也描绘了绵州美丽的自然景色,反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生活状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蜀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开篇即用“被东风吹送”引入,给人一种轻松随意的感觉,似乎一切都在东风的轻拂中显得生动起来。接着,诗人用“家家露餐风宿”来描绘生活的质朴与自然,反映出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情景与“踏遍王孙草畔,眼明帝子城边”的游历结合,展现了诗人游历中的美好感受。
在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万家子弟在阳光下酣睡的画面,传达出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而“人人里歌涂咏”则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一句“我愿时清无事,早归相伴华颠”则是对亲人的思念与祝愿,凝聚了全诗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
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传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被东风吹送,都看尽蜀三川。
- 诗人感受到东风的轻柔,带着他游览蜀地的美景。
-
向涪水西来,东山右去,剑阁南旋。
- 描绘了涪水的流向和周围的山脉,展现出地理的特征。
-
家家露餐风宿,数旬间浑不见炊烟。
- 反映出生活的简单,几天都没有看到炊烟,暗示着安静的生活环境。
-
踏遍王孙草畔,眼明帝子城边。
- 诗人漫游于自然之中,目光投向历史的象征——帝子城。
-
万家赤子日高眠。丝管夜喧阗。
- 描绘了人们在阳光下安然入睡和夜晚的欢歌笑语。
-
自梓遂而东,岷峨向里,汉益从前。
- 表达了离开的方向与自然景观,回忆起曾经的美好。
-
人人里歌涂咏,愿君侯长与作蕃宣。
- 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乐趣,并愿意与亲友长久相伴。
-
我愿时清无事,早归相伴华颠。
- 最后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自然景观作为比喻,映射内心的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把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景与情相融。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的赞美与对亲情的思念。在宁静的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构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象征着春天的希望与生机。
- 蜀三川:代表了四川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
- 涪水、剑阁:作为地理标志,象征着蜀地的险峻与美丽。
- 王孙草、帝子城:代表着历史与自然的交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涪水”流向哪里?
- A. 西
- B. 东
- C. 南
- D. 北
-
诗人希望与谁长久相伴?
- A. 自己
- B. 朋友
- C. 君侯
- D. 家人
-
“家家露餐风宿”表达了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 A. 繁忙
- B. 安静
- C. 富裕
- D. 贫穷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与魏了翁的《念奴娇》都是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而魏了翁则更显细腻与温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魏了翁的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