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骈枝三出牡丹红,奇有双头结未工。
宛似灵芝相并秀,瑞云攒处起香风。
白话文翻译:
三根枝条上盛开的牡丹鲜红夺目,奇特的是它们竟然双头并生,尚未完全开放。
就像灵芝那样并排绽放,瑞云聚集的地方飘来阵阵香风。
注释:
- 骈枝:指两根或多根枝条并生,形态优美。
- 牡丹:一种花卉,象征富贵繁华。
- 双头:指花朵有两个花头,形状独特。
- 灵芝:一种珍贵药材,形状优美,象征长寿与吉祥。
- 瑞云:吉祥的云彩,象征祥瑞。
- 香风:指花香随风而来。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灵芝”常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古人认为灵芝能延年益寿,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牡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富贵、繁华的花卉,常常与美好的祝愿联系在一起。诗中通过这两种植物的描写,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韩琦(1045-1128),字士安,号潜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因其才华出众而受到皇帝的器重。韩琦在文学上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而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本诗是在都运孙永待制的广教院中所作,诗人在此环境中得以观察到三头牡丹的奇特景象,因此产生了诗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诗歌鉴赏:
本诗描绘了三头牡丹的独特姿态,展现了自然界的奇妙与美丽。诗的开头便用“骈枝三出”形容牡丹的盛开,形象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提到的“双头”则更加突出了这一花卉的稀奇与珍贵,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神奇。诗中将牡丹与灵芝相提并论,灵芝的美丽和珍贵与牡丹的华丽相得益彰,进一步提升了整体的意象和美感。
诗歌的后半部分通过“瑞云攒处起香风”将场景渲染得更加生动,瑞云的聚集暗示着吉祥,香风则象征着芬芳四溢的美好境界。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淡雅而高远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骈枝三出牡丹红”:描写牡丹花的繁盛,强调其色彩鲜艳。
- “奇有双头结未工”:突显牡丹的特殊形态,双头花朵的出现,使其更具观赏性。
- “宛似灵芝相并秀”:将牡丹比作灵芝,增强了其稀有与美丽的特征。
- “瑞云攒处起香风”:通过瑞云与香风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吉祥、芳香的氛围,象征着美好的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牡丹比作灵芝,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使得诗歌更加工整和谐。
- 拟人:通过“起香风”赋予风以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描绘独特的牡丹花,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富贵、繁华,代表美好与吉祥。
- 灵芝:象征长寿、健康,具有高雅和珍贵之意。
- 瑞云:象征吉祥,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 香风:象征着愉悦与美好气氛,带来宁静与舒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骈枝”指的是: A. 单枝
B. 多枝并出
C. 枯枝
D. 断枝 -
诗中提到的“灵芝”象征: A. 富贵
B. 长寿
C. 健康
D. 美丽 -
诗歌的主题思想主要是: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美的赞美
C. 对历史的追溯
D. 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日偶成》 - 朱熹
- 《牡丹亭》 - 汤显祖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韩琦的《次韵和都运孙永待制广教院三头牡丹》都描绘了自然景物,前者更多反映了战乱中的苍凉,而后者则体现了生机与美好的祝愿。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明显差异,前者沉重,后者轻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