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发沅江
作者:黄湘南〔清代〕
午发沅江县,微风一棹安。
山趋南嘴尽,水入洞庭宽。
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
萧萧惊岁晚,天外雁声残。
白话文翻译
在正午时分,我从沅江出发,微风轻轻吹拂着船身,让人感到舒适安宁。
远处的山岭在南边尽头汇聚,江水奔流入宽广的洞庭湖。
在遥远的岸边,水天一色,空中荡漾着淡淡的绿色,芳香的洲滩上生出了一丝秋天的寒意。
渐渐地,岁末的萧条让我心生惊惧,远方传来的雁鸣声渐渐消散。
注释
字词注释:
- 沅江:流经湖南的河流,最后注入洞庭湖。
- 棹:划船的工具,船桨。
- 南嘴:指江水汇聚处的南边。
- 洞庭:指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水面宽广。
- 极浦:指尽头的岸边。
- 澹空翠:形容水面清澈,天空与水面相连,呈现出淡淡的绿色。
- 芳洲:指芳香的洲滩。
- 暮寒:傍晚的寒意。
- 萧萧:形容秋风的声音。
- 天外:指天边或远方。
典故解析:
- 雁声: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常象征思乡、离别等情感,雁南飞在古诗词中常与秋天、悲伤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湘南,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其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山水田园,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发沅江》创作于黄湘南的一次江上游历,诗中通过描绘江水、山岭及秋雁,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诗歌鉴赏
《发沅江》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沅江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情感。开篇“午发沅江县,微风一棹安”,用简洁的语句描绘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氛围,仿佛我们也跟随诗人一同漂流于清澈的江水之上。接下来,“山趋南嘴尽,水入洞庭宽”,则通过空间的拓展让读者感受到江水的辽阔与深邃,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在极浦的描写中,“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透露出浓厚的秋意,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受相互呼应。最后一句“萧萧惊岁晚,天外雁声残”则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岁末的萧条感与远方雁鸣的孤寂感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层次的语言,描绘了江南水乡的自然美,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宁静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午发沅江县:正午时分,诗人从沅江出发,表明时间与地点,为后文的游历奠定基础。
- 微风一棹安:微风轻轻吹拂,船只在水面上悠然行驶,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山趋南嘴尽:远处的山脉在南方汇聚,展现出自然的壮丽与辽阔。
- 水入洞庭宽:江水流向宽广的洞庭湖,象征着生命的流淌与无尽的去向。
- 极浦澹空翠:岸边清澈的水面与天空交融,描绘出一种清新的意境。
- 芳洲生暮寒:芳香的洲滩上散发出秋天的寒意,反映出季节的变迁。
- 萧萧惊岁晚:秋风萧瑟,岁末的来临让人感到不安。
- 天外雁声残:远处传来的雁鸣声逐渐消失,象征着孤独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增添诗歌的深度。
- 对仗:如“极浦澹空翠,芳洲生暮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萧萧的描写赋予秋风生命,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和内心的孤独感,反映出对时光的珍视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山岭:代表自然的壮丽与坚韧。
- 雁声:象征思乡与离别的情感。
- 芳洲:体现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发沅江》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黄湘南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湖南省的一个湖
B. 湖北省的一个湖
C. 四川省的一个湖
D. 江苏省的一个湖 -
“萧萧惊岁晚”中的“萧萧”主要形容什么? A. 雨声
B. 风声
C. 鸟鸣
D. 水声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黄湘南的《发沅江》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描绘自然景色上均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前者侧重于江水的流动与岁月的流逝,后者则更多表现山林的宁静与内心的安宁。两首诗虽有不同的背景,但都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