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碧血耿难灭,崖山局已残。
关河携绿绮,天地失黄冠。
新诏元纁迫,空山薇蕨寒。
犹余七弦在,重剔藓花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悲剧的感慨与对文化遗产的怀念。诗中提到的“碧血”象征着牺牲与忠诚,虽然难以磨灭,但崖山的局势已然残破。河流与山川依旧美丽,但国家的荣光却已失去。“新诏”象征着压迫和苦难,而空旷的山野中,薇蕨冷清的景象映衬着孤寂的心情。最后,尽管万物凋零,仍剩下七弦琴,诗人重拾琴弦,感受那份深厚的文化传承。
注释:
- 碧血:指忠臣为国捐躯所流的鲜血,象征忠诚与牺牲。
- 崖山:历史上崖山之战是南宋与元朝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象征着南宋的覆灭。
- 绿绮:指美丽的丝绸,象征着繁荣的生活与环境。
- 黄冠:指皇帝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统治与权威。
- 新诏:指新颁布的命令,暗示着新的统治者对人民的压迫。
- 元纁:古代的一种丝织物,象征着富贵与权势。
- 空山:指空旷寂寞的山林,象征着孤独与冷清。
- 薇蕨: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象征着困境与凋敝。
- 七弦:指古琴,象征着文化与艺术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学璜,清代诗人,生于动荡年代,身处历史变迁之中,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历史遗憾,风格上常带有悲愤与温柔的结合。
创作背景:
这首诗书写于南宋灭亡后,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的反思交织,表达了对国家沦陷和文化传承的深切忧虑。
诗歌鉴赏:
《谢文节公琴》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情感深度的诗作。开篇“碧血耿难灭”便直指历史的悲剧,诗人通过对崖山之战的回顾,揭示了忠勇与牺牲的主题,表现出对国家沦亡的痛心与无奈。接下来的“关河携绿绮”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繁华与美丽的对比,一方面是国家的破败,另一方面是自然的永恒与美丽,形成鲜明的对照。
“新诏元纁迫”一句,诗人通过对政治压迫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权者的愤怒与无奈。空山的“薇蕨寒”则渲染了一种孤独、凋敝的氛围,也可以看作是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空虚的感慨。结尾“犹余七弦在,重剔藓花看”意在表达对文化传承的珍视,尽管外在环境艰难,内心的坚守与对美好文化的追求依然存在。
整体来看,这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激烈的对比与深沉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碧血耿难灭:历史上忠臣为国捐躯,虽鲜血未能磨灭,象征着忠诚的精神。
- 崖山局已残:崖山之战后,国家覆灭,局势已成残破,反映国家的悲剧。
- 关河携绿绮:自然依旧美丽,绿绮象征繁荣,但国家却已失去。
- 天地失黄冠:失去统治的象征,意味着国家的沦陷。
- 新诏元纁迫:新统治者的压迫与控制,暗示着对人民的苦难。
- 空山薇蕨寒:空旷的山野象征孤独与寂静,生长的薇蕨也暗示艰难的处境。
- 犹余七弦在:尽管经历了沧桑,古琴依旧存在,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重剔藓花看:重拾琴弦,回望那份文化之美,表达对文化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比:如“碧血”与“绿绮”,表现忠诚与繁荣的对立。
- 象征:如“七弦琴”象征文化传承。
- 拟人:通过“薇蕨寒”表达自然的冷清,增强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围绕历史的悲剧与文化的传承展开,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痛惜和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碧血:忠诚与牺牲的象征。
- 崖山:历史的悲剧与国家的覆灭。
- 绿绮:繁荣与美好的象征。
- 黄冠:失去的权威与统治。
- 七弦琴:文化传承的象征,内心的坚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碧血”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美丽的河流
B. 忠诚与牺牲
C. 国家繁荣
D. 个人欲望 -
“崖山局已残”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A. 国家繁荣
B. 国家覆灭
C. 自然美景
D. 个人成就 -
“犹余七弦在”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A. 对历史的漠视
B. 对文化的珍视
C. 对个人的追求
D. 对自然的向往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国家沦陷的悲痛,但更加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对未来的希望。
- 陶渊明《归园田居》:强调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李学璜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