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费征君所居》

时间: 2025-01-11 05:54:45

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

蟾桂自归三径后,

鹤书曾降九天来。

白云事迹依前在,青琐光阴竟不回。

尽夕为君思曩日,野泉呜咽路莓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草堂何处试徘徊,见说遗踪向此开。
蟾桂自归三径后,鹤书曾降九天来。
白云事迹依前在,青琐光阴竟不回。
尽夕为君思曩日,野泉呜咽路莓苔。

白话文翻译:

在何处徘徊于草堂,听说遗留下的踪迹在这里显现。
蟾蜍的桂花自从三条小径之后归来,仙鹤的书信曾经从九天降落。
白云的旧事仍然存在,然而青涩的光阴却终究无法回头。
在夜晚我思念你往昔的时光,野泉呜咽声中杂草丛生。

注释:

  • 草堂: 指隐居的住所,通常为简陋的草屋。
  • 遗踪: 留下的痕迹或踪迹。
  • 蟾桂: 蟾蜍与桂花,蟾蜍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物,桂花则常与月亮、清秋联系在一起。
  • 鹤书: 指仙鹤带来的书信,象征着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 青琐: 青色的琐碎的事物,暗指无聊的光阴。
  • 莓苔: 指路旁的野生植物,暗示自然环境的幽静和清新。

典故解析:

  • 蟾桂: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蟾蜍与桂花常常与月亮和长生不老的主题联系在一起,寓意着高洁与追求。
  • 鹤书: 仙鹤在古代被视为长寿和文人的象征,代表着高雅的志向与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隐(约835-884),唐代诗人,以其风格多样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蕴含哲理,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九华山费征君所居》是罗隐在九华山游览时,受到山中清幽环境及历史遗迹的启发而作。诗中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思念,蕴含了深邃的哲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九华山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生命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用“草堂何处试徘徊”引入,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寻和迷茫的情绪。接着,诗人提到蟾桂与鹤书,象征着对理想和往昔岁月的追忆,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后面的“白云事迹依前在,青琐光阴竟不回”则进一步强化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美好过去的怀念。最后一句“尽夕为君思曩日,野泉呜咽路莓苔”则将思念化为自然的声音,充满了诗意与哲思。整首诗在抒情中带有哲理,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思,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草堂何处试徘徊: 诗人不知身处何地,在草堂附近徘徊,表现出一种寻找和迷失的状态。
  2. 见说遗踪向此开: 听说这里有历史的遗迹,暗示对过去的追忆。
  3. 蟾桂自归三径后: 蟾蜍和桂花象征着高洁的理想,说明过去的美好依然存在。
  4. 鹤书曾降九天来: 仙鹤带来的书信,强调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5. 白云事迹依前在: 白云的存在象征着旧事的留存。
  6. 青琐光阴竟不回: 过去的时光无法再现,表现了对青春流逝的惋惜。
  7. 尽夕为君思曩日: 夜晚思念往日的情景,情感真挚。
  8. 野泉呜咽路莓苔: 自然之声表达了诗人的思绪,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 “白云事迹”比喻过去的美好回忆。
  • 拟人: “野泉呜咽”,让泉水具有人类的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往昔的追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人生无常与美好记忆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草堂: 象征隐逸与宁静。
  2. 蟾桂: 代表高洁的理想与追求。
  3. 鹤书: 传递理想与人生的远大志向。
  4. 白云: 象征过去的美好回忆。
  5. 野泉: 代表自然的声音与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蟾桂”象征什么? A. 友谊
    B. 高洁的理想
    C. 时间流逝
    D. 自然景观

  2. “青琐光阴竟不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朋友的思念
    B. 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生活的满足

  3. 诗中“尽夕为君思曩日”中“君”指的是谁? A. 自己
    B. 友人
    C. 大自然
    D. 过去的自己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罗隐的《九华山费征君所居》都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思考,但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罗隐则专注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罗隐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