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冬立春后有雪呈诸公》
时间: 2025-01-10 23:09: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亩先曾集素霙,缤纷又拂岁峥嵘。
得无留滞青春色,况复蔽亏红日明。
司历不能分昼刻,勾芒何处待时行。
岂如直近农耕候,万耳听来甘雨声。
白话文翻译:
在南方的田野上,早已飘落了白色的雪花,纷纷扬扬,给这峥嵘的岁月增添了几分宁静。难道这雪花会留住青春的色彩?更何况,它还遮蔽了明亮的红日。历法无法分辨昼夜的更替,而勾芒(指春天的象征)的到来又在何处等待时机呢?比起眼前的农耕时节,耳边传来的却是甘甜的雨声。
注释:
- 南亩:指南方的田地。
- 素霙:白色的雪花。
- 缤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
- 峥嵘:指岁月的曲折和艰难。
- 留滞:停留、滞留。
- 蔽亏:遮蔽、遮挡。
- 司历:指掌管历法的人。
- 勾芒:春天的象征,指春天的来临。
- 农耕候:指农耕的时节。
- 甘雨声:指雨水滋润农田的声音。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提到的“司历”与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度有关,古人将节气与农事紧密结合,反映了对自然节律的尊重与依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子仪,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自然景物和农事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立春之后,恰逢降雪,体现了作者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农事的关心,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农耕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雪为引子,借自然景象表达对生活的思考。首句描绘出南方田野上雪花纷飞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青春和光明的渴望,雪虽然美丽,但却遮蔽了阳光,暗示着时光的无情流逝。中间几句则转向对自然规律的思考,历法的不可捉摸与春天的等待,显示出时间的流逝与农事的紧迫感。最后,诗人以“万耳听来甘雨声”作结,表达了对丰收的期待和对自然恩赐的感激。整首诗通过对雪的描写,折射出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南亩先曾集素霙:描绘了南方的田野已经飘落了白雪,给人以静谧的视觉感受。
- 缤纷又拂岁峥嵘:雪花的纷飞与岁月的艰难形成对比,暗示生活的不易。
- 得无留滞青春色:思考雪是否会让青春的色彩停留,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忧虑。
- 况复蔽亏红日明:雪遮蔽了阳光,更加突显了失去光明的感慨。
- 司历不能分昼刻:历法无法分辨天亮和天黑,象征着对时间的困惑。
- 勾芒何处待时行:质疑春天的到来何时才能真正实现。
- 岂如直近农耕候:与农耕的时光联系,强调时节的重要性。
- 万耳听来甘雨声:最后以对雨声的期待作结,表达了对丰收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雪比作青春的停留,暗含对时间的感慨。
- 对仗:如“得无留滞青春色,况复蔽亏红日明”,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将春天的来临拟人化,使之显得更有生命力。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立春后雪的景象,反映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 雪:象征着纯洁、宁静,同时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阳光:代表着希望和生命力,雪的遮蔽使其显得尤为珍贵。
- 甘雨:象征着丰收与希望,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南亩”指的是哪里?
- A. 北方的田地
- B. 南方的田地
- C. 西方的田地
- D. 东方的田地
-
诗中提到的“甘雨声”象征什么?
- A. 生活的艰难
- B. 对丰收的期待
- C. 对时间的感慨
- D. 季节的变化
-
诗人通过雪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青春的怀念
- B. 对自然的热爱
- C. 对生活的忧虑
- D. 对时光的感慨
答案:
- B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陶渊明《饮酒·其五》
诗词对比:
- 白子仪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在描绘自然景象,白子仪更关注于四季变化对农事的影响,而李白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词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