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龙山》
时间: 2025-01-24 09:40: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蟠龙山
作者: 李时亮 〔宋代〕
独卧粤南天尽头,
吞吐清气压林丘。
风云上下三千丈,
雾雨西南十六州。
古涧有泉穿石冷,
阴崖无暑满山秋。
我来结构山亭下,
时复凭栏看未休。
白话文翻译
在粤南的尽头,我独自卧于山中,
清新的气息在林丘之间流转。
风和云在高空翻腾,直抵三千丈,
雾和雨笼罩着西南的十六个州。
古老的山涧中有泉水穿石而过,
阴暗的山崖上没有酷暑,秋意盎然。
我在山亭下构筑了我的小窝,
时常倚栏而望,心中难以平静。
注释
- 粤南:指广东南部地区。
- 吞吐:形容气息的流动,指自然之气的变化。
- 风云上下三千丈:形容气象的壮观,三千丈即形容高耸入云。
- 古涧:古老的山涧,指自然的景观。
- 阴崖无暑:阴凉的山崖没有炎热,意指山中凉爽的气候。
- 时复凭栏:时常倚靠栏杆,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时亮,宋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受山水诗影响,注重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常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见长。
创作背景
《蟠龙山》创作于李时亮游历粤南期间,诗人在此地感受到自然的壮丽与宁静,因而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蟠龙山》是一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粤南的壮丽山水和清新气息。诗的开头以“独卧”引入,营造出一种宁静孤独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深切感受。接下来的“吞吐清气压林丘”,则形象地表现出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气息流动如同生命的脉动。
诗中“风云上下三千丈,雾雨西南十六州”描绘了气候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的宏伟与壮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心中的壮志与情怀。接着,诗人转向了细腻的描写,古涧泉水穿石而出,阴崖上的凉意,使人感受到一种恬静与安宁。
最后两句“我来结构山亭下,时复凭栏看未休”,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留恋与思索。山亭作为一个人类活动的空间,既是诗人思考的地方,也是与自然对话的场所。整首诗流畅自如,情景交融,展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卧粤南天尽头:诗人独自躺在粤南的最边缘,表现出孤独与恬静。
- 吞吐清气压林丘:自然的清新气息在树林与丘陵间流动,体现了大自然的生机。
- 风云上下三千丈:高耸的风云,构成了壮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震撼。
- 雾雨西南十六州:描绘了西南地区的气候,给人以神秘感。
- 古涧有泉穿石冷:古老的山涧中泉水流过,给人以清凉之感。
- 阴崖无暑满山秋:阴暗的山崖上没有酷暑,充满了秋天的气息。
- 我来结构山亭下:诗人自己在山亭下构筑栖息之所。
- 时复凭栏看未休:诗人时常倚靠栏杆,目光远眺,思绪未曾停止。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吞吐清气”,生动描绘了气息的流动。
- 对仗:如“风云上下”与“雾雨西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三千丈”,表现了自然的壮丽。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反思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伟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蟠龙山:象征雄伟与壮丽的自然景观。
- 古涧:代表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持久。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清凉。
- 阴崖:代表宁静和避暑的场所,体现自然的庇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粤南”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广东南部
B. 广西南部
C. 云南南部 -
“风云上下三千丈”中的“三千丈”意指什么? A. 形容气候的变化
B. 形容高耸的山峰
C. 形容天空的辽阔 -
诗人“时复凭栏看未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思索与热爱
B.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 A. 广东南部
- B. 形容高耸的山峰
- A. 对自然的思索与热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之美,展现隐逸生活的恬静。
- 苏轼《题西林壁》:表达对自然的深刻观察与感悟。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与李时亮《蟠龙山》:两者皆以自然为题材,但李白的诗情更为豪放,李时亮则更显细腻与宁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