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调】知秋令 秋夜》

时间: 2025-01-24 09:40:13

月晃银河淡,庭空珠露湿,天阔玉绳低。

篥城头奏,蝼蛄阶下泣,络纬并边啼,一弄儿秋声闹起。

 隐居  户列青丝桧,庭栽玉枝兰,炉养紫金丹。

书玩东西汉,诗吟大小山,我占古今间,高迈如袁安、谢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商调 知秋令 秋夜
作者: 汤舜民 〔元代〕

月晃银河淡,庭空珠露湿,
天阔玉绳低。
篥城头奏,蝼蛄阶下泣,
络纬并边啼,一弄儿秋声闹起。
隐居户列青丝桧,
庭栽玉枝兰,
炉养紫金丹。
书玩东西汉,
诗吟大小山,
我占古今间,高迈如袁安谢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宁静与清冷。月光照耀下,银河显得淡淡的,庭院空旷,露珠湿润了地面。天空广阔,星星如玉带般低垂。在篥城的高处,乐器的声音响起,蝼蛄在台阶下悲泣,络纬(蝉的一种)在边上鸣叫,秋天的声音在耳边喧闹。隐居于此的人家,门前青丝桧树成排,庭院中栽种玉兰花,炉子上养着紫金丹(道教的一种草药)。我在书中玩味东西汉的历史,吟诵着大小山的诗篇,仿佛在古今之间游刃有余,气度高雅如袁安、谢安。

注释:

  • 月晃:月光摇曳,形容月亮的光辉。
  • 银河淡:指银河的光泽不如明亮,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 篥城:可能指某个地方的高处,篥是一种乐器。
  • 蝼蛄:一种常在秋夜鸣叫的昆虫,象征秋天的气氛。
  • 络纬:一种虫鸣,通常在夏秋季节发出声音。
  • 紫金丹:古代传说中一种能使人长生不老的药物。
  • 袁安、谢安:两位历史上著名的隐士,象征高雅和深远的学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舜民,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景致和个人情感,常常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宁静与美好,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商调·知秋令 秋夜》以其细腻的描绘和清新的意境,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与深邃。开篇即以“月晃银河淡”引入,营造出一种朦胧的夜景,通过对月光和银河的描写,带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对庭院景象的描绘,表现出秋夜的静谧与生机,蝼蛄的悲泣与络纬的鸣叫交织成秋声,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诗中隐喻和意象的运用也极为巧妙,青丝桧和玉兰花象征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而“书玩东西汉,诗吟大小山”则体现了他丰富的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最后,诗人以“我占古今间,高迈如袁安谢安”总结,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沉淀与自我修养的自信,显示了他对古人风采的向往。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展现了元代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晃银河淡”:描绘月光照耀下的银河,呈现出一种柔和而清冷的景象。
  • “庭空珠露湿”:庭院空旷,露珠湿润,形成了安静的氛围。
  • “天阔玉绳低”:天空辽阔,星星如玉带般低垂,暗示着秋夜的宁静。
  • “篥城头奏,蝼蛄阶下泣”:乐声与蝼蛄的悲鸣交织,引出秋天的气息。
  • “隐居户列青丝桧”:隐士的生活环境,青桧树代表了清幽的生活。
  • “书玩东西汉,诗吟大小山”: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热爱与对文学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阔玉绳低”,将星空比作玉带,形象生动。
  • 拟人:如“蝼蛄阶下泣”,给蝼蛄赋予感情,使秋夜更富有生气。
  • 对仗:整首诗使用了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秋夜宁静的向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历史文化的热爱。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宁静与思考。
  • 银河:代表浩瀚与神秘。
  • 露珠:寓意清新与纯洁。
  • 蝼蛄与络纬:象征秋天的声音,代表生命的脆弱与坚持。
  • 青丝桧与玉枝兰:象征隐逸与高雅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汤舜民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蝼蛄象征什么?
    A) 春天的来临
    B) 秋天的气息
    C) 夏天的炎热
    D) 冬天的寒冷

  3. “我占古今间”的意思是什么?
    A) 处于古代与现代之间
    B) 只喜欢古代的文化
    C) 只关注现代的生活
    D) 在两个时代之间徘徊

答案: 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杜甫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汤舜民的《商调·知秋令 秋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到月亮与夜晚的描绘,但汤舜民更注重描写秋天的气氛,表现出一种隐逸与思考的情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汤舜民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