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龙居寺
作者: 王敖道 〔宋代〕
灵刹倚山光,无尘染洞房。
云笼金地暖,龙喷玉泉香。
松竹分幽迳,楼台耸上方。
蓬壶人到此,僧伴绕回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龙居寺的宁静和优雅。寺庙依偎在山光之中,显得清净无尘。云雾笼罩,金色的地面温暖如春,泉水喷涌而出,散发着玉石般的香气。松树和竹子分隔出幽静的小径,楼台高耸在远方。蓬莱仙人如果来到这里,必定会与僧人们在回廊中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灵刹:指神圣的寺庙。
- 倚山光:依靠在山光的照耀下。
- 无尘:没有尘埃,形容环境洁净。
- 金地暖:金色的地面温暖而舒适。
- 龙喷:龙状的泉水喷涌而出。
- 玉泉:形容泉水清澈如玉。
- 蓬壶: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境。
典故解析:
- 蓬壶人:源于道教的传说,指神仙或渴望长生的人,象征着追求超脱与宁静的心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敖道,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相结合而闻名。王敖道的作品多描写山水和寺庙,体现出他对自然和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题龙居寺》写于南宋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动荡但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通过描绘龙居寺的宁静,表达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追求内心宁静的心态。
诗歌鉴赏
《题龙居寺》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展示了王敖道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深刻理解。诗中以“灵刹倚山光”开篇,立即引入读者进入一个宁静而神圣的空间。作者通过“无尘染洞房”描绘了寺庙的清净,暗示了修行者在此处可以心无杂念,专心参悟。接下来的“云笼金地暖”更是将这一宁静的氛围推向高潮,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祥和的气息。
“龙喷玉泉香”一联则以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好,泉水的清香与寺庙的宁静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景象如梦似幻。松竹的“幽迳”与“楼台耸上方”的对比,表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最后,诗人以“蓬壶人到此,僧伴绕回廊”结束,既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整首诗构思精巧,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美的热爱。通过生动的意象,王敖道成功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灵刹倚山光:灵鹫寺庙依偎在山光之中,展现出自然的灵动和神圣。
- 无尘染洞房:环境洁净,没有尘埃,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 云笼金地暖:云雾笼罩着金色的地面,营造出温暖的氛围。
- 龙喷玉泉香:泉水喷涌而出,散发出玉石般的香气,生动形象。
- 松竹分幽迳:松树和竹子分隔出幽静的小径,适合修行和思考。
- 楼台耸上方:高耸的楼台让人感到一种超然与高远。
- 蓬壶人到此:理想中的仙人来到这里,象征追求宁静的心境。
- 僧伴绕回廊:僧人与游客在回廊中徘徊,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喷玉泉香”,通过比喻增强了泉水的清香感。
- 对仗:如“松竹分幽迳,楼台耸上方”,工整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僧伴绕回廊”,赋予僧人以动作,增强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与人文的热爱,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道教文化的精髓,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刹:象征神圣与宁静。
- 金地:代表光辉与温暖。
- 玉泉:象征清澈与纯粹。
- 松竹:代表坚韧与幽静。
- 蓬壶:象征理想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无尘染洞房”意指什么? A. 寺庙环境清净
B. 寺庙内有尘埃
C. 寺庙无人 -
“云笼金地暖”中“金地”指的是什么? A. 金色的天空
B. 金色的地面
C. 金色的水泉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与王敖道的《题龙居寺》均描绘山水之美,但王维更侧重于孤独与静谧,而王敖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示出一种更为积极向上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敖道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