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孙正之》

时间: 2025-01-10 23:20:34

无才处处是穷涂,两地谁传万里书。

节物峥嵘催岁暮,溪山萧洒入吾庐。

南归犹喜寻同志,北去还闻困索居。

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无才处处是穷涂,两地谁传万里书。节物峥嵘催岁暮,溪山萧洒入吾庐。南归犹喜寻同志,北去还闻困索居。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

白话文翻译:

我在这无才的地方到处都是困扰和穷困,远在两地又有谁能传来万里的书信呢?节气的变化催促着岁末的到来,山溪和风景萧洒地映入我的小屋。南归时我依然高兴能寻到志同道合的人,北去时却听闻自己仍在困苦的环境中生活。美好的诗句不必再谈论旧时的约定,阳羡的风景随时都能伴我乘坐小船游览。

注释:

  • 无才:没有才华。
  • 穷涂:困苦的生活境地。
  • 两地:指作者与友人分隔两地。
  • 万里书:指远方朋友的书信。
  • 节物峥嵘:时节的变化显得格外分明。
  • 溪山萧洒:溪流与山峰的景色清幽。
  • 同志:志同道合的朋友。
  • 困索居:生活在困苦之地。
  • 佳句:美好的诗句。
  • 阳羡:阳羡是指江苏的一个地方,因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倡导变法。其诗词以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著称,常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答孙正之》是王安石写给好友孙正之的诗,表达了他在生活中的困境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反映出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与思考,体现了他渴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心情。

诗歌鉴赏:

《答孙正之》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王安石通过对生活困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渴望和对人生的感悟。首联“无才处处是穷涂”,道出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谦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感慨。接下来的“节物峥嵘催岁暮”,则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描绘了南归与北去的情景,表现出他对朋友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无奈。“南归犹喜寻同志,北去还闻困索居”,这里不仅是对地理位置的描述,更是对内心孤独的深刻体现。最后的“佳句不须论旧约,相随阳羡有篮舆”,展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真挚而深邃,展现了王安石特有的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无才处处是穷涂:自谦无才,生活困苦。
  2. 两地谁传万里书:朋友分隔两地,互通书信的艰难。
  3. 节物峥嵘催岁暮:自然景物明晰,提醒时间的流逝。
  4. 溪山萧洒入吾庐:自然景观映入眼帘,表现生活情趣。
  5. 南归犹喜寻同志:归来时与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喜悦。
  6. 北去还闻困索居:北去时对困境的无奈感叹。
  7. 佳句不须论旧约:美好诗句不必拘泥于旧的约定。
  8. 相随阳羡有篮舆:与自然同行,享受生活的乐趣。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南归犹喜寻同志,北去还闻困索居”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生活困境与自然景象结合,生动地表达情感。
  • 拟人:节物的“峥嵘”使其具有人情味,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感慨,对友谊的渴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溪山:象征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寓意心灵的寄托。
  • 同志:象征志同道合的朋友,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王安石与谁有联系?

    • A. 孙正之
    • B. 李白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节物峥嵘催岁暮”意指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时间的流逝
    • C. 自然的变化
    • D. 友情的可贵
  3. 诗人对无才的态度是:

    • A. 自豪
    • B. 反感
    • C. 自谦
    • D. 无所谓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王安石与李白的诗歌在风格上存在差异,王安石偏向于理性思考与社会关怀,而李白则多表现个性与豪情。两者的作品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追求。

参考资料:

  • 《王安石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