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春情》
时间: 2025-01-10 23:04: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 春情
作者:王易 〔清代〕
玉案尘生,金炉香烬,罗幕含愁。
问帘外桃花,昨宵开未,堂前燕子,近日来否。
风景依然,伊人不见,如许春光未肯留。
凝眸看,看游丝不定,野马空浮。
有时独上西楼,奈乍暖还寒不自由。
听枝上黄莺,惊回梦去,林间杜宇,唤出归休。
芳草相思,垂柳惹恨,欲语人前又自羞。
羞何事,为能言鹦鹉,偏在前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春光的惆怅。诗人看到书桌上落满了尘埃,香炉里的香火已经熄灭,纱幕中透出一丝愁苦。诗人询问窗外的桃花昨夜是否已经开放,堂前的燕子最近是否归来。春天的景色依旧绚丽,但心中所爱的人却不见踪影,这样的春光为何不愿停留?诗人凝视着飘荡的丝线,心中感到空虚。有时独自登上西楼,却发现春寒依旧,心情不能自由。听到树上黄莺的啼鸣,仿佛惊醒了梦境,林间的杜鹃声又呼唤着归人。芳草让人思念,垂柳惹起恨意,想在他人面前倾诉却又感到羞愧。羞愧是因为什么呢?只因鹦鹉会说人话,偏偏在我面前。
注释
- 玉案:玉制的案几,象征高雅。
- 金炉:指香炉,寓意熏香之气。
- 罗幕:轻纱帷幕。
- 游丝:形容细长的丝线,象征春天的无常。
- 杜宇:杜鹃鸟,常用以表达思乡情。
- 垂柳:柳树低垂,象征柔情和忧愁。
- 鹦鹉:会说话的鸟,象征表白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易,清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擅长描绘自然与人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季,正值春暖花开之时,诗人对春天的美好与个人情感的纠葛结合,表达了对爱情的期待与失落。
诗歌鉴赏
《沁园春 春情》是一首抒情诗,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美丽与诗人内心的孤寂。开篇以“玉案尘生”引入,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烦闷与对生活的感慨。随着对外界景象的询问,诗人对桃花和燕子的思念不仅是对春天的向往,更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诗中“风景依然,伊人不见”的对比,突显了春光的美丽与想念的无奈。
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凝眸看,看游丝不定”展现了对爱情的期盼与不安,仿佛一切都在漂浮不定,无法把握。独上西楼的意象则暗示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春天的暖意却又伴随着寒意,使得情感愈加复杂。最后,诗人以“羞何事”为结,巧妙地将情感升华,表达了即使在他人面前也难以启齿的内心挣扎。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交织,呈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个人情感的纠葛,展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玉案尘生:书桌上积满尘埃,暗示生活的荒废与内心的烦闷。
- 金炉香烬:香炉中的香火已熄,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已逝。
- 罗幕含愁:轻纱帷幕中透出愁苦,暗示内心的孤独。
- 问帘外桃花:询问窗外的桃花,表现出对春天的渴望。
- 堂前燕子,近日来否:关心燕子的归来,隐喻对爱情的思念。
- 风景依然,伊人不见:春景如昔,但心爱的人却不在身边,愁苦加深。
- 凝眸看,看游丝不定:注视飘动的丝线,象征爱情的无常。
- 有时独上西楼:独自登高,增添了孤独感。
- 奈乍暖还寒不自由:春寒料峭,心情受到束缚。
- 听枝上黄莺:听黄莺歌唱,唤醒梦境。
- 林间杜宇,唤出归休:杜鹃声催促归人,象征思乡与思念。
- 芳草相思:草木繁盛,但心中思念不断。
- 垂柳惹恨:柳树低垂,象征柔情与惆怅。
- 欲语人前又自羞:想在他人面前倾诉,却因羞愧而不敢。
- 羞何事,偏在前头:最后用鹦鹉作结,暗示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游丝”比喻爱情的无常与脆弱。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黄莺的歌声呼唤梦境。
- 对仗:如“风景依然,伊人不见”,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春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的对比,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失去的惋惜,体现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爱情与美好,春天的希望。
- 燕子:象征归来与团圆。
- 黄莺:春天的使者,代表美好和自由。
- 垂柳:柔情与思念的象征。
- 杜宇:思乡情绪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游丝”象征什么?
- A. 春天的美好
- B. 爱情的无常
- C. 生活的烦恼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风景依然,____不见”,缺失的词语是? 答案:伊人
-
判断题:诗人对春天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王易的《沁园春 春情》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均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情感的交融,但王易更侧重于春天的美丽与爱情的失落,而李白则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对酒的寄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王易传记与诗词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