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栖霞游后有作,示依依词友》
时间: 2025-04-28 04:13: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祝英台近 栖霞游后有作
作者: 王陆一
溅红枫,传绿醑,瑟瑟秋堂雨。
山淡栖霞,秋梦和伊处。
游怀黯尽罗衣,相逢今世,
又修竹天寒轻度。且须住。
南国红豆多生,华年仗珍护。
诉与明春,好换秋情绪。
摄山飞下霜钟,双携潭影,
趁初月峨眉归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开头提到红枫落下,绿酒相传,秋雨在安静的大厅里轻轻落下。山色朦胧的栖霞,秋梦在此与爱人相会。游玩的思绪在这华丽的衣袍下渐渐消逝,今生的相逢更显得珍贵。修竹在寒天中轻轻摇曳,诗人希望能停留片刻。南方的红豆生长繁茂,象征着年轻的岁月应该倍加珍惜。诗人向明春倾诉,想要把秋天的情绪换成春天的希望。最后,诗人描绘了飞下的霜钟,和友人一同在潭水的倒影中,趁着初月西归。
注释
- 溅红枫:指红枫树上的红叶随风飘落,象征秋天的来临。
- 绿醑:指绿色的美酒,暗指酒的清香。
- 瑟瑟:形容秋雨的细微声响,给人以寂寞之感。
- 栖霞:指栖霞山,著名的旅游胜地。
- 罗衣:轻盈的衣服,象征着优雅和柔美。
- 修竹:高耸的竹子,象征坚韧与高洁。
- 南国红豆:红豆常被用来象征思念和爱情。
- 霜钟:指秋霜钟的声音,象征着寒冷的季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陆一,近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展现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栖霞游玩之后,诗人在游山玩水中受到自然美景的启发,同时也感受到秋季带来的些许忧伤及对未来的憧憬,故而写下此诗。
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的感慨。开头的“溅红枫”与“传绿醑”交织出秋天的色彩与气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随后“瑟瑟秋堂雨”的描写又增添了一层清冷的氛围,似乎使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诗中提到的“游怀黯尽罗衣”暗示了诗人在游玩时的心情逐渐沉重,似乎在感慨往事与人生的无常。而“相逢今世”则带有一丝温暖的情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遇是多么珍贵。接着,诗人又以修竹的清幽意象,展现了对生命坚韧不拔的追求。
“南国红豆多生”则是诗人对于青春与爱情的美好期望,同时也暗示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珍惜。而最后两句则通过“摄山飞下霜钟”的意象,描绘了在初月下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场景,令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和谐。
整首诗在意境上层层推进,情感真挚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理解与对人生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溅红枫,传绿醑,瑟瑟秋堂雨。
- 描绘秋天的景色,红枫落下,酒香四溢,秋雨细密而清冷。
- 山淡栖霞,秋梦和伊处。
- 栖霞的山色朦胧,诗人在此与爱人共享秋梦。
- 游怀黯尽罗衣,相逢今世,
- 在游玩中,思绪沉重,今生相遇愈显珍贵。
- 又修竹天寒轻度。且须住。
- 描绘修竹的清幽,诗人想要在此稍作停留。
- 南国红豆多生,华年仗珍护。
- 南方的红豆象征青春,诗人希望珍惜这段美好时光。
- 诉与明春,好换秋情绪。
- 向明春倾诉,渴望将秋天的情绪转化为春天的希望。
- 摄山飞下霜钟,双携潭影,
- 描绘初月下在潭水倒影中与友人同行的情景。
- 趁初月峨眉归去。
- 在初月的映衬下,诗人与友人踏着月光归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霜钟”比喻秋天的寒冷,生动形象。
- 拟人:如“瑟瑟秋堂雨”,赋予秋雨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工整,形成了和谐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思考与感悟,对珍惜生命中美好瞬间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情感基调温柔而深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枫:象征着秋天的来临,带有一丝忧伤。
- 绿醑:象征生活的美好与享受。
- 修竹:象征坚韧与清雅,体现人生态度。
- 红豆:象征爱情与思念,寄托对青春的珍视。
- 潭影:象征宁静与和谐,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瑟瑟秋堂雨”是形容什么?
- A. 秋雨的细微声响
- B. 秋天的阳光
- C. 秋风的呼啸
- D. 秋夜的沉寂
-
“南国红豆多生”中红豆象征什么?
- A. 青春与爱情
- B. 秋天的悲伤
- C. 冬天的寒冷
- D. 春天的希望
-
“相逢今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于未来的无奈
- B. 对相遇的珍惜
- C. 对往事的怀念
- D. 对孤独的感叹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对比王陆一的《祝英台近》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的思考,但李清照的作品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细腻,而王陆一则更多地融入了自然元素,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参考资料
- 《近代诗词选》
- 《王陆一诗集》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