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时间: 2025-01-22 08:46: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
白居易 〔唐代〕
来书子细说通州,州在山根峡岸头。
四面千重火云合,中心一道瘴江流。
虫蛇白昼拦官道,蚊蚋黄昏扑郡楼。
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匼匝巅山万仞馀,人家应似甑中居。
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
衣斑梅雨长须熨,米涩畬田不解锄。
努力安心过三考,已曾愁杀李尚书。
人稀地僻医巫少,夏旱秋霖瘴疟多。
老去一身须爱惜,别来四体得如何。
侏儒饱笑东方朔,薏苡谗忧马伏波。
莫遣沉愁结成病,时时一唱濯缨歌。
通州海内恓惶地,司马人间冗长官。
伤鸟有弦惊不定,卧龙无水动应难。
剑埋狱底谁深掘,松偃霜中尽冷看。
举目争能不惆怅,高车大马满长安。
白话文翻译
收到你的信,详细谈及通州的情况。通州位于山脚和峡谷的边缘,四周火云缭绕,中心却有一条瘴气弥漫的江河流过。
白天虫蛇横行,阻碍官道,黄昏时蚊虫成群,扑向郡楼。
我为何要被贬到这样的地方,天高地远无从询问缘由。
险峻的山峰重重叠叠,人家似乎就像锅里的米饭一样困在其中。
寅年时常在篱下遇见老虎,亥日时才开始在沙滩上卖鱼。
衣服沾上梅雨难以熨烫,米粒在田里煮不熟,农田也无法耕作。
努力安心度过三次科举,早已愁杀李尚书了。
这里人烟稀少,巫医也少,夏天干旱,秋天多雨,瘴气和疾病常常缠身。
年纪大了更要爱惜自己的身体,离开时我四肢也不知如何。
侏儒在一旁嘲笑东方朔,薏苡却因忧虑马伏波。
不要让忧愁化作疾病,时常唱唱《濯缨歌》。
通州是一个让人感到凄凉的地方,司马的人间官员漫长无聊。
受伤的鸟儿有弦音惊扰不安,卧龙若无水流动应当困难。
剑埋在监狱底下,谁能深挖,松树在霜中尽显冷清。
我抬头四处眺望,何能不惆怅,长安满是高车大马。
注释
- 通州:古代的一个州,地处今天的北京东南,因地理环境复杂而著称。
- 瘴江:指流经通州的瘴气弥漫的河流,多指潮湿、病气重的水域。
- 虫蛇:泛指在通州地区白天常见的虫蛇,表现出环境的恶劣。
- 高车大马:指长安繁华的景象,表达出诗人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和对现状的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著称,尤其擅长乐府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被贬至通州期间,表达了对贬谪生活的无奈与感慨。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以清晰的笔调刻画了通州的自然环境与官场生活的矛盾。通州作为一个地理位置偏僻且环境恶劣的地方,诗中通过对虫蛇、蚊蝇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艰苦与凶险。诗人在信中表达了对贬谪生活的无奈,尤其是对何罪遣君居此地的反思,流露出心中的怅然与无奈。
通州的环境与长安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在通过自然描写、生活琐事的叙述中,反映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诗中的“衣斑梅雨长须熨,米涩畬田不解锄”不仅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现实的直面,也有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来书子细说通州:收到你的信,详细讲述了通州的情况。
- 州在山根峡岸头:通州位于山脚和峡谷的边缘。
- 四面千重火云合:四周火云缭绕,形容环境恶劣。
- 中心一道瘴江流:中心却有一条瘴气弥漫的江河流过。
- 虫蛇白昼拦官道:白天虫蛇横行,阻碍官道。
- 蚊蚋黄昏扑郡楼:黄昏时蚊虫成群,扑向郡楼。
- 何罪遣君居此地:我为何要被贬到这样的地方。
- 天高无处问来由:天高地远无从询问缘由。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人家应似甑中居”,将人居环境与锅中的米相提并论,形象地描绘出压抑的生活状态。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贬谪生活的无奈与愁苦,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火云:象征环境的恶劣与危险。
- 瘴江:代表着疾病与痛苦的根源。
- 虫蛇、蚊蝇:象征了生活的艰辛与困扰。
- 高车大马:象征繁华与美好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通州在诗中是指什么地方? A. 长安
B. 北京东南
C. 洛阳 -
诗中提到的“瘴江”代表什么? A. 清澈的河流
B. 疾病弥漫的河流
C. 繁华的水域 -
诗人对于贬谪生活的态度是? A. 愤怒
B. 无奈与怅然
C. 喜悦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可以将白居易的《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章》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分析两位诗人对生活困境的不同感受与表达方式。白居易更侧重于对环境的描绘与个人心情的流露,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