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双调)》

时间: 2025-01-11 09:09:22

水云薄薄天同色,竟日清辉。

风影轻飞。

花发瑶林春未知。

剡溪不辨沙头路,粉水平堤。

姑射人归。

记得歌声与舞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双调)》
作者:张先 〔宋代〕

水云薄薄天同色,竟日清辉。
风影轻飞。花发瑶林春未知。
剡溪不辨沙头路,粉水平堤。
姑射人归。记得歌声与舞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的宁静景象,水面和云彩融为一体,天空清澈明亮。微风轻轻掠过,花儿在瑶林中绽放,春天的气息尚未完全显露。剡溪边的沙滩小路模糊不清,湖面粉色的水波轻轻荡漾。姑射山的人归来,令人想起那时的歌声与舞蹈。

注释:

  • 水云薄薄:水面和云层轻薄,形容天气晴朗。
  • 竟日清辉:整日都沐浴在清亮的光辉中。
  • 风影轻飞:微风轻轻拂动,影子随风飘荡。
  • 瑶林:指美丽的树林,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剡溪:指剡溪,是诗人所处地域的自然景观。
  • 姑射人:指神话中的姑射山神女,象征着美丽与神秘。
  • 歌声与舞时:指过去的欢乐时光,怀念那种欢快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先,字惟恭,号白云,宋代著名词人,擅长写词,尤其以柔美清丽的风格著称。他的词风多表现自然景色及个人情感,常融合清新洒脱的意象,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采桑子》是张先在春日闲游时所作,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对往昔欢乐时光的追忆,体现了诗人在闲暇中的愉悦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采桑子(双调)》在形式上采用了典雅的双调词牌,展现了张先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艺术造诣。诗中通过水、云、花、风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春日气氛。开篇两句“水云薄薄天同色,竟日清辉”,通过对比和融合,表现了天与水的相互映衬,给人一种和谐、静谧的美感。接下来的“风影轻飞”,则通过动静结合,表现出春日的轻盈与生机。

“花发瑶林春未知”一句,既描绘了花朵的绽放,也表达了春天的神秘与未知,仿佛暗示着春天的美好尚未完全揭示。之后的“剡溪不辨沙头路,粉水平堤”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迷离与柔美,展现出诗人的细腻情感。

最后两句“姑射人归。记得歌声与舞时。”则是对往昔的怀念与追思,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青春的追忆。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整首词既有春日的清新,又有感伤的深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云薄薄天同色:展现出水天一色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 竟日清辉:整天都沐浴在明亮的阳光下,暗示着春日的温暖与明媚。
  • 风影轻飞:形象地描绘了春风轻拂的景象,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 花发瑶林春未知:春天的花朵在瑶林中盛开,但春天的完全到来仍有待揭示。
  • 剡溪不辨沙头路:剡溪的沙滩小路模糊不清,暗示着春日的温柔和迷离。
  • 粉水平堤:形容水面如粉般柔和,进一步增强了春日的柔美。
  • 姑射人归:提及神话人物,象征着美丽的回归。
  • 记得歌声与舞时:对往昔欢乐时光的怀念,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天同色比拟为一种和谐的景象。
  • 拟人:风影轻飞,赋予风以动感。
  • 对仗:如“水云薄薄”与“竟日清辉”形成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赞美与对往昔欢愉时光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敏感,传达了一种清新而又略带伤感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动与生命,表现出春天的活力。
  • :代表变化与自由,增添了空间感。
  • :象征青春与美好,表达了生命的绽放。
  • :象征轻盈与变幻,体现了春日的温暖与柔和。
  • 姑射:象征神秘与美丽,带来一种超然的气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云薄薄”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暴风雨
    B. 晴朗的春日
    C. 夜晚的星空

  2. “记得歌声与舞时”中的“记得”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忘记
    B. 怀念
    C. 愤怒

  3. “剡溪不辨沙头路”中,诗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拟人
    B. 比喻
    C. 对仗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可以将张先的《采桑子》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回忆,后者则更加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两者都展现了宋代词人的情感深度,但风格却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李清照与张先的词风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