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下菰蒲报夕寒,
鹭将荇藻作朝餐。
野塘只许野人到,
不要金张许史看。
白话文翻译:
大雁在空中飞下,菰和蒲的影子预示着傍晚的寒意,
白鹭在水中觅食,准备将水中的荇菜和藻类作为早餐。
这片野塘只允许乡间的人前来游玩,
不希望那些金钱至上、追逐名利的官员来此打扰。
注释:
- 菰蒲:菰是一种水生植物,蒲则是指蒲草,二者常生长于水边。
- 夕寒:傍晚时分的寒意。
- 鹭:白鹭,一种水鸟。
- 荇藻:荇菜和水藻,是水中的植物,常见于塘水中。
- 金张:指追逐金钱的商人。
- 许史:指历史上有名的士人或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平易近人,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杨万里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士人地位受到挑战的时代。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野外生活的向往,反对功利主义的官僚风气,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野塘图景,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生活的反思。开头两句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傍晚时分,野生植物与飞鸟的和谐景象。大雁的飞降和白鹭的觅食,传达了一种自然的节奏与生机,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对人类活动的思考,诗人明确表达出对“野人”与“金张许史”的态度,前者代表了自然、自由与淳朴,后者则象征着追逐名利、干扰自然的世俗官僚。这种对比不仅深化了诗的主题,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纯粹自然的渴望与对世俗干扰的不满。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展现了杨万里独特的诗歌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雁下菰蒲报夕寒:描写黄昏时分,飞雁的出现与水边植物的寒意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自然的静谧氛围。
- 鹭将荇藻作朝餐:白鹭的觅食动作,生动地表现了自然界生物间的和谐关系。
- 野塘只许野人到: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自然的珍视,强调了自然空间的专属性。
- 不要金张许史看:明确排斥了那些追名逐利的世俗人物,呼唤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雁下菰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与自然的变化。
- 对仗:诗中前两句与后两句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描写白鹭的行为,赋予了动物以人的情感与生活活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功利社会的批判,倡导人们应当珍视自然、回归淳朴的生活方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迁徙与季节的变迁。
- 鹭:代表优雅与灵动,体现自然的生机。
- 野塘:象征自由与自然的栖息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雁下菰蒲”意指什么?
- A. 早晨的寒意
- B. 夕阳西下的景象
- C. 飞鸟的归巢
- D. 水边的植物
-
诗人希望谁来野塘游玩?
- A. 官员
- B. 商人
- C. 野人
- D. 游客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向往与珍视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对历史的思考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杨万里的《寄题喻叔奇国博郎中园亭二十六咏 其二十三 野塘》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孤独与沉思的情感。两者虽风格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杨万里相关研究论文与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