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寒食
王邦畿 〔明代〕
出门春已半,荒草绿平原。
细雨石桥路,东风寒食村。
远烟浓树色,流水澹苔痕。
谁识当年恨,飘零杜宇魂。
白话文翻译:
出门时春天已经过了一半,荒凉的草地变得碧绿无边。
细雨飘洒在石桥的路上,东风吹拂着寒食节的村庄。
远处烟雾缭绕,树木的颜色显得更加浓郁,
溪水缓缓流淌,水面上浮着淡淡的苔藓痕迹。
谁能理解我当年的那份悲恨,
只剩下飘零的杜鹃在诉说我的灵魂。
注释:
- 寒食:指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介之推。
- 杜宇:传说中的鸟,相传为杜鹃,常被视为悲伤的象征。
- 苔痕:指苔藓留下的痕迹,暗喻时光的流逝和无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邦畿,明代诗人,因其诗作清新流畅、情感真挚而受到后世赞誉。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反映了人们对逝去亲友的怀念。诗中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与个人的情感,体现了王邦畿对时光流逝与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王邦畿的《寒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个人的思乡情绪与对过往的感慨。全诗以春天的景象为背景,开篇“出门春已半”,即以时间的流逝引入,给人以淡淡的忧伤。接下来的“荒草绿平原”则通过对比,突显出春天的生机与个人情感的孤寂。
细雨、东风等意象的运用,使得诗境愈发清幽,情感也愈加细腻。尤其是“细雨石桥路”,写出了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诗的后半部分,转而提到“谁识当年恨”,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怀旧与无奈,似乎是在追忆一段已经逝去的爱情或友情。而“飘零杜宇魂”则以杜鹃鸟的哀鸣作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思念与无尽的忧伤。
整首诗以生动的自然描写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心灵的孤寂。王邦畿在细腻的笔触中将自然与人文结合,营造出一种深邃的情感氛围,使得这首诗不仅是一幅春日的画卷,更是一首关于人生与情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出门春已半:暗示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时间的流逝令人感慨。
- 荒草绿平原: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荒草变绿,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 细雨石桥路:细雨中的石桥路,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与静谧的氛围。
- 东风寒食村:寒食节的到来,东风带来春的气息,暗示着节日的氛围。
- 远烟浓树色:远处的烟雾与浓密的树色,增添了诗的层次感和情感的厚重。
- 流水澹苔痕:流水与苔痕的描写,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
- 谁识当年恨:表达对往事的追忆与无奈,情感愈加深沉。
- 飘零杜宇魂:杜鹃的悲鸣,象征着思念与无尽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杜宇魂”象征着对过往的怀念。
- 拟人:细雨与东风似乎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对仗:如“远烟浓树色,流水澹苔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往事的追忆,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内心的孤独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新生与希望。
- 细雨:代表柔情与温柔的忧伤。
- 杜宇:象征思念与离别的哀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寒食”指什么节日?
- A. 春节
- B. 清明节
- C. 寒食节
- D. 中秋节
-
诗中提到的“杜宇”象征着什么?
- A. 喜悦
- B. 思念
- C. 平静
- D. 丰收
-
诗人的情感主要表现为:
- A. 快乐
- B. 无奈与思念
- C. 愤怒
- D. 期待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同样表达对过往的思念。
- 杜甫的《春望》:描绘春天的景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诗词对比:
- 王邦畿的《寒食》与杜甫的《春望》,前者通过细腻自然描写表现思念,后者则通过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展现情感,两者都在时间与空间的背景下探讨了人类的情感,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人王邦畿研究》
- 《古诗词的意象与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