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曹仲本出>,自素天仗以下皆纪画也》
时间: 2025-01-27 03:53: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曹仲本出>,自素天仗以下皆纪画也
作者:杨万里〔宋代〕
德寿宫前春昼长,宫中花开宫外香。
太皇颐神玉霄上,都人久不瞻清光。
今晨忽见肃天仗,翠华黄屋从天降。
一声清跸万人看,天街冰销楼雪残。
北来又有一红繖,八鸾三騑金毂端。
辇中似是瑶池母,凤舄霞裳剪云雾。
太皇望见天开颜,万国春风百花舞。
乃是慈宁太母回鸾图,母子如初千古无。
朔云边雪旗脚湿,御柳官梅寒影疏。
向来慈宁隔沙漠,倩鴈传书鴈难托。
迎还騩驭彼何人,魏武子孙曹将军。
将军元是一缝掖,忽攘两臂挽五石。
长揖单于如小儿,奉归慈辇如折枝。
功盖天下只戏剧,笑随赤松蜡双屐,
飘然南山之南北山北。
君不见岳飞功成不抽身,却道秦家丞相嗔。
白话文翻译
德寿宫前春天的白昼漫长,宫中花开香气扑鼻。
太皇在玉霄之上颐养天年,百姓们已久未见她的清辉。
今晨忽然见到庄严的天子仪仗,翠华黄屋从天而降。
一声清脆的号角响起,万人驻足观看,天街上的冰雪已融化。
北方又来了一把红伞,八鸾三騑金辇辉煌端庄。
那辇中似乎是瑶池的母亲,凤舄霞裳如同剪裁的云雾。
太皇望见天开颜,万国春风百花齐舞。
这正是慈宁太母回归的图景,母子如初千古不变。
北方的云边雪旗已经湿透,御柳和梅花的寒影显得疏朗。
过去慈宁与世隔绝,如今借助大雁传书却难以托付。
迎接她的那位何人,正是魏武的子孙曹将军。
将军本是个文弱之人,忽然伸展双臂像是握住五石。
长揖单于如同小儿,奉送慈辇宛如折枝一般。
他的功业盖世只不过是戏剧,笑声随赤松蜡双屐而来,
飘然于南山之南与北山之北。
你难道没有看到岳飞功成之时却不愿离去,反而说秦家丞相在生气。
注释
字词注释:
- 德寿宫:指皇宫,象征长寿与德行。
- 太皇:指皇太后,地位尊贵。
- 肃天仗:威严的皇帝仪仗队。
- 清跸:清晰的号令,指皇帝出行时的仪式。
- 慈宁:慈宁宫,清代皇太后的居所。
- 曹将军:指魏武帝曹操的后代。
典故解析:
- 瑶池母:出自道教神话,指西王母,象征长生不老和幸福。
- 岳飞:南宋著名将领,以忠义著称,诗中引述其不愿离开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被后人誉为“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宋代,表现了对皇太后的尊敬与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题曹仲本出》是一首充满春意与历史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对太皇的敬仰与对国家的美好祝愿。开篇以春天的明媚和花香引入,描绘了德寿宫前的生机盎然,营造出一种温暖的氛围。同时,诗中通过描写庄严的皇帝仪仗队和太皇的优雅形象,表现出皇室的威仪与辉煌。诗人用“天街冰销楼雪残”来描绘春回大地后的景象,给人以温暖的感受。
接着,诗中提到的“红伞”、“八鸾三騑”都象征着富贵与荣耀,展示了皇室的尊贵气度。将军的描写则引入历史人物曹操的后代,表现出诗人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英才的敬仰。
结尾部分提到的岳飞,以及“功盖天下只戏剧”的感慨,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深思与对当下政治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的关怀与思考。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丰富,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优秀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德寿宫前春昼长:描绘春天的美好时光,映衬出皇宫的复苏。
- 太皇颐神玉霄上:太皇在高处安享天年,暗示其权威。
- 今晨忽见肃天仗:突如其来的皇帝出行,象征着国家的繁荣。
- 一声清跸万人看:清脆的号令引发众人瞩目,增强了现场的气氛。
- 北来又有一红繖:红伞象征着贵人到来,增添了喜庆。
- 长揖单于如小儿:形象化地展示将军的谦恭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辇中似是瑶池母”,将太皇比作神话中的人物,增添了神秘感。
- 对仗:如“万国春风百花舞”,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题围绕对太皇的敬意与对历史人物的回望,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家庭团聚的美好愿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昼:象征生命与希望。
- 天仗:象征皇权与威信。
- 红伞:象征尊贵与荣耀。
- 瑶池母:象征长生与幸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德寿宫”指的是:
A. 皇宫
B. 文人书斋
C. 寺庙
D. 农田 -
“今晨忽见肃天仗”描述了什么场景?
A. 皇帝出行
B. 春天的到来
C. 战争的开始
D. 文人聚会 -
诗中提到的“岳飞”主要代表了什么?
A. 忠义
B. 胆怯
C. 财富
D. 战争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题曹仲本出》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但杨万里更注重描绘宫廷的盛况,而杜甫则更关注民生疾苦。两种视角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杨万里研究》
- 《宋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