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鴈来红》

时间: 2025-01-10 22:52:42

开了元无鴈,看来不是花。

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

藜苋真何择,鸡冠却较差。

未鴈犀菊辈,赤脚也容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开了元无鴈,看来不是花。
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
藜苋真何择,鸡冠却较差。
未鴈犀菊辈,赤脚也容他。

白话文翻译

这花开得正盛,原本没有雁来,却看上去不像花。
如果说是黄色的更紫色的,那也只是借助叶子来装饰。
藜苋究竟有什么好的选择,鸡冠花却显得差劲。
没有雁来,犀菊等花也就不怕了,赤脚也能容忍它。

注释

  • :原本。
  • :雁,指候鸟,象征季节的变化。
  • :花,通常指美丽的花朵。
  • 藜苋:一种植物,常用作菜肴。
  • 鸡冠:鸡冠花,花形似鸡冠,通常色彩鲜艳。

典故解析

诗中未提及明确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一种对自然与生命的观察,表现了诗人对花草的思考和对自然变迁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简练,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传达情感。

创作背景

《鴈来红》创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与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鴈来红》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对花朵的观察,深入探讨了自然与生命的关系。首句“开了元无鴈,看来不是花”以反问的方式引出诗的主题,暗示花的美丽并非仅仅是外表,而是与自然环境和生命状态息息相关。接下来的“若为黄更紫,乃借叶为葩”则表现出对花的色彩和形态的思考,强调了花与叶的关系,揭示出生命的脆弱与依存。

诗中提到的“藜苋真何择,鸡冠却较差”,则反映了诗人对植物的选择与比较,寓意着生命的多样性与选择的艰难。最后一句“未鴈犀菊辈,赤脚也容他”则是对生命包容性的肯定,表达了对于自然的宽容态度。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通过植物的生长和变化反映出生命的哲理,使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了元无鴈:花开得正艳丽,但没有雁来,暗指自然的静谧与孤独。
  • 看来不是花:花虽美,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似乎缺乏生机。
  • 若为黄更紫:如果说花是黄色的比紫色的更美,反映对色彩的审美。
  • 乃借叶为葩:花的美丽依赖于叶子的衬托,象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 藜苋真何择:对植物的选择感到无奈,显示出对生命的思考。
  • 鸡冠却较差:鸡冠花的美丽不如预期,反映出审美的主观性。
  • 未鴈犀菊辈:没有候鸟的到来,犀菊等花也显得不那么重要。
  • 赤脚也容他:即便是简单、朴素的花朵,也能适应自然的包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与叶的关系比喻为生命中的依存关系。
  • 反问:通过反问引发读者的思考。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自然与生命的密切关系,强调了对生命的包容和珍视,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代表生命的美丽与短暂。
  • :象征生命的依存与支撑。
  • :象征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迁徙。
  • 鸡冠:象征生命的多样性与审美的主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鸡冠”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花
    C. 一种树

  2. 填空题:诗中“若为黄更紫,乃借__为葩。”

  3. 判断题:诗人认为花的美丽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特色。(对/错)

答案

  1.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杨万里的《鴈来红》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表达,但杨万里更注重对生命的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艺术追求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