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弋阳界,道旁两石山。一曰芦山,绝妙,一》
时间: 2025-01-25 23:43: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入弋阳界,道旁两石山。一曰芦山,绝妙,一色将苍玉,双堆作假山。峰峦妙天下,花草半岩间。旧瘦天风骨,新曦雨髻鬟。何人缘底恨,化石立孱颜。
白话文翻译
在进入弋阳的境界时,路旁矗立着两座石山。一座叫做芦山,确实奇妙,山色似苍玉,堆砌成假山的形状。山峰的秀丽超越了天下,花草在岩石间生长。旧时的瘦弱像天风的骨架,如今的新曦则像雨中的鬓发。是谁在怨恨这种变迁,竟化作石头,留下一副孱弱的面容?
注释
- 弋阳:指弋阳地区,位于今江西省。
- 芦山:山名,有“绝妙”的美称。
- 苍玉:形容山的颜色像青色的玉石。
- 假山:人工堆砌的山,通常用于园林景观中。
- 峰峦:指山峰的高耸,形容其壮丽。
- 天风骨:形容自然风光的骨架,寓意山的刚毅。
- 新曦:指晨曦,象征新生与希望。
- 化石:比喻人或物因某种原因而变成石头,象征固化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诗风清新,擅长咏物抒情。他的作品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杨万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人世变迁的感慨。诗中描绘了弋阳地区秀美的山水,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入弋阳界》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中以两座石山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与热爱。诗的开头通过“道旁两石山”引入,自然景色即刻展现,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峰峦妙天下,花草半岩间”一句,将山的巍峨与岩石间生长的花草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画面。诗人用“旧瘦天风骨”与“新曦雨髻鬟”对比,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世的沧桑在此相呼应,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一句“何人缘底恨,化石立孱颜”,引人深思,似乎在问:是谁对这种自然的变化感到遗憾,化作了石头,留下无奈的面容?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叹,也是对人生命运的思考,表现了深刻的哲理。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生动,情感真挚,展现了杨万里作为诗人的卓越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入弋阳界:进入弋阳的区域,开篇设定了地点。
- 道旁两石山:描写路旁的两座石山,设定了景物。
- 一曰芦山,绝妙:其中一座名为芦山,形容其绝妙之美。
- 一色将苍玉:山的颜色如同苍玉,形象生动。
- 双堆作假山:形容这两座山像是人造的假山,增添了修饰性。
- 峰峦妙天下:山峰的美丽超越了天下,表达了诗人的赞美之情。
- 花草半岩间:岩石之间生长着花草,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旧瘦天风骨:旧时的瘦弱如同风中的骨架,暗含自然的坚韧。
- 新曦雨髻鬟:新晨的阳光如同雨中的发髻,寓意新生。
- 何人缘底恨:是谁对这种变迁感到遗憾?
- 化石立孱颜:化作石头,留下孱弱的面容,表达对生命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比作苍玉,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颜色。
- 对仗:如“旧瘦天风骨,新曦雨髻鬟”,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类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探讨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无常,表现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世变化的感慨。通过描写石山的绝妙和自然的生机,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山:象征自然的坚韧与永恒。
- 花草:代表生机与希望。
- 苍玉:象征美丽与高贵。
- 晨曦:象征新生与希望。
- 化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入弋阳界”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江西省
- B. 浙江省
- C. 湖北省
- D. 广西省
-
诗中提到的“芦山”有什么特点?
- A. 颜色鲜艳
- B. 形状奇特
- C. 绝妙的美
- D. 高耸入云
-
诗中“何人缘底恨”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自然的赞美
- B. 对生命的感慨
- C. 对时间的无奈
- D.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 A. 江西省
- C. 绝妙的美
- B. 对生命的感慨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表达对自然的描绘,情感细腻,与杨万里的作品在主题上相似。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以自然为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风格清新,与《入弋阳界》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杨万里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