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石室朱修行两绝》

时间: 2025-01-26 05:25:08

响泉一派落天风,人在浮云柳絮中。

亭午柴关犹未启,碧玲珑底拒霜红。

意思解释

赠石室朱修行两绝

作者: 洪咨夔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响泉一派落天风,
人在浮云柳絮中。
亭午柴关犹未启,
碧玲珑底拒霜红。


白话文翻译:

泉水的声响如同一阵风落下,
人在飘浮的云雾和柳絮之中。
正午时分,柴门依旧未开启,
碧绿的玲珑玉石下,抵挡着霜红的颜色。


注释:

字词注释:

  • 响泉:指流水声响的泉水。
  • 一派:一片、一个区域,这里指泉水的声音。
  • 落天风:形容风从天空中降落。
  • 浮云:指轻薄的云彩,象征飘渺的境界。
  • 柳絮:柳树的花絮,轻盈飘荡。
  • 亭午:正午时分。
  • 柴关:用柴木做的门,象征隐居生活。
  • 碧玲珑底:指青翠的玉石底部,形容清澈透明。
  • 霜红:霜冻后变红的花或叶,象征着寒冷的影响。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的意境与隐逸文化相关,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字子焘,号山樵,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秀丽,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隐居生活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现世繁华的超脱追求。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体会到自然的美好,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赠石室朱修行两绝》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首句“响泉一派落天风”,以音响和风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动静相宜的氛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声音,还让人感受到来自天际的清风,这是对大自然的深情赞美。

接下来的“人在浮云柳絮中”,则通过“浮云”和“柳絮”的意象,传达出一种飘渺、轻盈的生活状态,暗示诗人对于浮世的超脱和内心的宁静。而“亭午柴关犹未启”,描绘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正午时分,柴门未启,似乎在暗示着一种不愿打扰宁静的态度,这种隐逸的情趣在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最后一句“碧玲珑底拒霜红”,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自然界中清新与凋零的对立。碧绿的玉石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而霜红则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和凋零,诗人在此引发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思。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诗人对清新自然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响泉一派落天风:泉水的声音如同风飘落,描绘出宁静的自然环境。
  2. 人在浮云柳絮中:人如同在云雾和柳絮之间,突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
  3. 亭午柴关犹未启:正午时分,柴门仍未打开,表现出一种不愿与世俗相扰的态度。
  4. 碧玲珑底拒霜红:清澈的玉石抵挡着寒霜的侵袭,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泉水的声响比作风,增强了诗的动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如“浮云”与“柳絮”,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丰富的自然意象让人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华世俗的超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清新自然。
  • 浮云:象征飘渺的境界,隐逸的生活。
  • 柳絮:轻盈的象征,代表柔情与自在。
  • 柴关:象征隐居生活的宁静。
  • 碧玲珑:象征清澈与美好,生命的坚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响泉”指的是什么?

    • A. 声音
    • B. 雨水
    • C. 河流
  2. "亭午柴关犹未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忙碌
    • B. 悠闲
    • C. 寂寞
  3. 诗中的“霜红”象征着什么?

    • A. 冬天的到来
    • B. 春天的生机
    • C. 秋天的凋零

答案:

  1. A. 声音
  2. B. 悠闲
  3. C. 秋天的凋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 〔王维〕
  • 《春晓》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山中杂诗》:同样描绘自然与隐逸,表达对宁静生活的热爱。
  • 《春晓》:通过春天的意象表现对生命的欣喜,风格清新。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