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梦中作)》

时间: 2025-01-24 03:56:56

尽道是伤春,不似悲秋怨。

门外分明见远山,人不见,空肠断。

朝来一霎晴,薄暮西风远。

却忆黄花小雨声,误落下、三四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尽道是伤春,不似悲秋怨。
门外分明见远山,人不见,空肠断。
朝来一霎晴,薄暮西风远。
却忆黄花小雨声,误落下三四点。

白话文翻译:

尽管大家都说是伤春,但我觉得不如悲秋那般怨恨。
门外清晰可见远山,但人影却不见,心中空虚如同断肠。
今晨刚刚晴朗,傍晚的西风又渐渐远去。
不由得想起那黄花下的小雨声,竟然误落了三四点。

注释:

字词注释:

  • 尽道:皆说,大家都说。
  • 伤春:对春天的伤感。
  • 悲秋:对秋天的悲哀,通常秋天象征着凋零。
  • 空肠断:形容心中非常痛苦,像肠子断了一样。
  • 一霎:短暂的时间。
  • 薄暮:傍晚,黄昏时分。
  • 误落:意指意外地落下。

典故解析:

  • 黄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用来象征秋天或凋零的美景。
  • 小雨声:细雨声常带有淡淡的忧伤,与思念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太古,字子华,号天涯,南宋时期词人。他的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自然景色,语言清新,情感细腻,是当时重要的文学人物之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北宋末年,南宋初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常感到对过去的怀念与哀伤,因而创作出这首诗,表达对春天的伤感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歌鉴赏:

《卜算子(梦中作)》通过对春秋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开头一句“尽道是伤春,不似悲秋怨”,以对比的手法引出主题,说明伤春的情感并不如秋天的怨恨那般深重。春天本是生机盎然的季节,但诗人却感到一种无奈与失落。

接下来的“门外分明见远山,人不见,空肠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孤独的情感。远山明晰可见,却没有人影,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感。这里的“空肠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朝来一霎晴,薄暮西风远”则描绘了一种转瞬即逝的美好,晨间的晴天与傍晚的西风交替,暗示时间的流逝与无常。最后一句“却忆黄花小雨声,误落下三四点”是对过往的怀念,细雨与黄花的意象交织,仿佛在诉说着对往昔的追忆与感伤。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情感的结合,展示了诗人对人生、时间流逝的思考,并以清新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令读者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尽道是伤春,不似悲秋怨:开篇通过对春秋的比较,表达对春天的伤感并非怨恨,暗示内心复杂的情感。
  2. 门外分明见远山,人不见,空肠断:借助自然景物表现内心的孤独与痛苦,远山的可见与人影的缺失形成对照。
  3. 朝来一霎晴,薄暮西风远:时间的变化带来情感的变迁,晨间的短暂晴朗与傍晚的凉风,象征着美好与失落。
  4. 却忆黄花小雨声,误落下三四点:忆及往昔的黄花与细雨,表达对往日的怀念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春与秋的情感对比。
  • 意象:远山、黄花、小雨等意象增强情感的表现。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使情感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感伤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同时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远山:象征遥远的理想与无法触及的过去。
  • 黄花:象征秋天与凋零,带有淡淡的忧伤。
  • 小雨:细腻的情感,象征思念与怀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尽道是伤春”中的“尽道”是什么意思?

    • A. 只说
    • B. 大家都说
    • C. 说得很少
    • D. 不说
  2. 诗中提到的“空肠断”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痛苦
    • D. 忧愁
  3. “朝来一霎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失落
    • C. 喜悦
    • D. 怀念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写了对过去的怀念与伤感,但其语言更加柔美细腻,与李太古的直接对比中,李清照的情感更加内敛含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