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道傍老枯树,枯来非一朝。
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
有似多忧者,非因外火烧。
白话文翻译:
在路边有一棵老枯树,它的枯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树皮虽然是黄色的,但外表仍然有些生机,心里却早已焦黑。
这就像那些多愁善感的人,内心的苦闷并不是因为外界的火焰所烧灼。
注释:
字词注释:
- 道傍:路边。
- 枯树:枯萎的树木,象征着衰老与困境。
- 皮黄:树皮变黄,表面上看起来还存有一些生命迹象。
- 心黑:内心的焦虑与忧愁,形容心理的状态。
- 多忧者:指那些忧愁、烦恼的人。
- 外火:外界的压力或刺激。
典故解析:
此诗中并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枯树”作为意象在中国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衰老、困境与无奈。诗人通过“枯树”隐喻人生的艰难与内心的挣扎,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晚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著称,作品多涉及社会现实,倡导民生,富有同情心。
创作背景:
《枯桑》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正值社会动荡、个人经历诸多磨难之时。诗人通过描绘枯树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艰辛与内心苦闷的感慨,反映了他对自身境遇的思考。
诗歌鉴赏:
《枯桑》是白居易通过“枯树”这一意象,传达了对人生苦闷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以“道傍老枯树”引入,树木的枯萎不仅是时间的积累,更是生活的遭遇与磨难。接下来的“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更是将表象与内心的对比展现得淋漓尽致。外表虽然还有生机,但心中却早已焦黑,象征着内心的忧虑与痛苦。最后两句则将这种心境与“多忧者”相联系,强调这种内心的煎熬并非外界的直接导致,而是内心深处的无形压力。
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令人思考。诗人用枯树的形象来隐喻生命的无奈与内心的焦虑,表达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既有对自己人生的无奈感慨,也有对普遍人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独特风格与深厚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道傍老枯树:设置场景,描绘一棵古老的枯树,暗示岁月的流逝。
- 枯来非一朝:强调树木的枯萎不是短时间内造成的,象征人生的艰难积累。
- 皮黄外尚活:树的外皮虽然变黄,仍有一丝生机,代表表面的坚强。
- 心黑中先焦:内心的痛苦早已存在,焦虑与烦恼在心中滋生。
- 有似多忧者:多愁善感的人,内心的苦闷与树木的枯萎形成类比。
- 非因外火烧:最后指出,内心的焦虑并非外界刺激所致,而是自身的情感困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枯树”比作处境艰难的人,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对比:外表的“皮黄”和内心的“心黑”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内心的痛苦。
主题思想:
诗歌主要探讨了内心的焦虑与痛苦,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通过对枯树的描写,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强调了内心的煎熬与外界的无关,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树:象征衰老、困境和无奈,反映人的生命状态。
- 心黑:内心的痛苦与忧虑,代表心理的阴暗面。
- 皮黄:表面仍存生机,但内心已然枯竭,象征伪装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枯树”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自然的美丽
C. 外在的强大
D. 生活的乐趣 -
“皮黄外尚活,心黑中先焦”表现了怎样的对比? A. 外表与内心
B. 过去与未来
C. 真实与虚假
D. 快乐与痛苦 -
诗中“多忧者”指的是? A. 快乐的人
B. 忧愁的人
C. 健康的人
D. 努力的人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枯桑》与杜甫《登高》:两首诗均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白居易侧重内心的焦虑,杜甫则表达了对人生苦难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