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题《寒梅图》》

时间: 2025-01-27 03:37:13

当凌绝顶,对长河归远,万壑千岩目中看。

度霜天,定是许与东风,何由见?

枝上花开烂漫。

若痴情来伴,湿遍青衫,但得同心暗相绾。

只道我凌云、哪个知心?

向高处、与谁缱绻?

待细想、冰雪共西风。

且一笑、年年逸遨霄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凌绝顶,对长河归远,万壑千岩目中看。度霜天,定是许与东风,何由见?枝上花开烂漫。若痴情来伴,湿遍青衫,但得同心暗相绾。只道我凌云哪个知心?向高处与谁缱绻?待细想冰雪共西风。且一笑年年逸遨霄汉。

白话文翻译:

站在巍峨的山顶,眺望着远方的长河,眼前是万壑千岩的壮丽景色。经历了严寒的冬天,应该是可以期待东风的到来,然而又怎能见到它?树枝上,花儿正绽放得绚烂夺目。如果有痴情人相伴,即使青衫湿透,也只愿意心心相印,暗自缠绵。只可惜,谁能理解我在高空中追云的心情?我又和谁在高处缱绻相依?待细细思索,冰雪与西风共舞,何不一笑,年年自在遨游于广阔的天空?

注释:

  • 凌绝顶:形容站在高山的顶端,意指高处。
  • 长河归远:长河流向远方,表达了远大的视野。
  • 万壑千岩:形容山川壮丽,气势磅礴。
  • 霜天:指寒冷的冬天。
  • 东风:象征春天的到来,带来温暖和生机。
  • 痴情:形容对爱情的执着。
  • 湿遍青衫:青衫是指衣服,形容因情感而湿透。
  • 缱绻:形容恋人之间温柔缠绵的关系。
  • 逸遨霄汉:形容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游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敏燕,现代诗人,创作风格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她的作品常常融入对自然的感悟与对人生的思考,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是在冬末春初之际创作的,诗人借助寒梅的形象表达了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在逆境中仍然向上、向前的精神。

诗歌鉴赏:

这首《洞仙歌·寒梅图》通过描绘高山、长河、花开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在艰难环境中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诗的开头“当凌绝顶”即以高耸的山峦作为背景,象征着诗人追求卓越的决心与勇气。接下来的“对长河归远,万壑千岩目中看”则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视野,表现出其胸怀壮志的气概。

诗中反复提到的“痴情”与“同心暗相绾”,极具情感深度,体现出在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中,诗人愿意忍受孤独与寒冷。特别是在提到“湿遍青衫”时,更是将这种情感与自然的冷暖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最后,诗人以“且一笑年年逸遨霄汉”收尾,传达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尽管经历了风霜,但依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展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爱情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当凌绝顶:强调高处的视野与气势。
    • 对长河归远:象征远大的志向。
    • 万壑千岩目中看: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
    • 度霜天:经历严寒,象征坚韧不拔。
    • 定是许与东风,何由见?:渴望春天的到来,同时感到无奈。
    • 枝上花开烂漫: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 若痴情来伴,湿遍青衫:表现对爱情的执着与愿望。
    • 只道我凌云哪个知心?:表达孤独与对理解的渴望。
    • 待细想冰雪共西风:反思环境与内心的交融。
    • 且一笑年年逸遨霄汉: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山比作追求的目标,长河比作人生的旅途。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东风)赋予情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整体上,诗歌表达了在逆境中对爱情与生活的执着追求,体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高山:象征追求与理想。
  • 长河:象征人生的旅途。
  • 寒梅:象征坚韧与不屈。
  • 青衫:象征诗人的情感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霜天”指的是什么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冬天
    • D. 秋天
  2. “枝上花开烂漫”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希望
    • C. 疲惫
    • D. 忧愁
  3. 诗人在高处感到孤独,诗句中哪一句体现了这一点?

    • A. 只道我凌云哪个知心?
    • B. 且一笑年年逸遨霄汉。
    • C. 当凌绝顶。
    • D. 度霜天。

答案

  1. C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梅花》王安石

诗词对比

  • 《春望》:表现了在战乱中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情感深沉。
  • 《梅花》:同样以梅花为主题,强调在寒冷中绽放的坚韧精神。两首诗都有对逆境中美好事物的赞美,但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的美与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