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二首》

时间: 2025-01-27 03:38:01

犹记颛蒙昔未开,自鞭宁待父师哉。

残编常到鸡声彻,警枕频惊蝶梦回。

且可遍参学童子,未应一跳至如来。

丛林个个谈宗旨,谁是禅家大辩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犹记颛蒙昔未开,自鞭宁待父师哉。
残编常到鸡声彻,警枕频惊蝶梦回。
且可遍参学童子,未应一跳至如来。
丛林个个谈宗旨,谁是禅家大辩才。

白话文翻译:

我仍然记得小时候那些未开化的日子,难道我还要等父亲和老师的教导吗?
残破的书本常常在鸡鸣时分送来,警醒我从梦中的蝴蝶中回到现实。
如今可以遍访那些学习的孩子们,却不应该轻易跳到悟道的境地。
丛林中的每个人都在谈论自己的宗旨,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禅宗辩才呢?

注释:

  • 颛蒙:指未开化的幼年时代。
  • 自鞭:自我鞭策,不依赖他人。
  • 残编:指破旧的书本。
  • 鸡声彻:鸡鸣声响起,表示清晨。
  • 警枕:警醒梦中的状态。
  • 蝶梦:梦到蝴蝶,象征美好却虚幻的梦境。
  • 如来:佛教术语,指悟道者。
  • 丛林:指寺庙、佛教团体。
  • 宗旨:宗教或哲学的基本信念、原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明,号静庵,晚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风格清新,常有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忆昔二首》是在刘克庄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年轻时光的追忆以及对人生、教育和佛学的思考。在经历了社会动荡和个人磨难后,他对自我修养和人生哲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歌鉴赏:

《忆昔二首》展现了刘克庄对往昔岁月的深刻怀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深思。他以“颛蒙”开篇,表达了对童年无知状态的反思,似乎在质疑单纯依赖父师的教育方式,强调自我修炼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残编”和“鸡声”描绘了清晨破晓时分的宁静和思考,突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与自省的态度。

接着,诗人提到“且可遍参学童子”,反映出他对当代学子学习态度的关注,暗示着在追求智慧的路上,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踏实学习,逐步领悟人生的真谛。最后一句“谁是禅家大辩才”则引发读者对真正智慧的思考,指出在纷繁的宗教讨论中,真正的禅者并不在于口才的辩论,而在于内心的领悟与觉醒。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真挚,给人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体现了刘克庄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犹记颛蒙昔未开:诗人回忆起童年无知的状态,表现出对早年经历的深切怀念。
  2. 自鞭宁待父师哉:自我鞭策,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不必过分依赖父母和老师。
  3. 残编常到鸡声彻:破旧书本在清晨的鸡鸣中带来启示,象征知识的持续追求。
  4. 警枕频惊蝶梦回:多次被梦中的蝴蝶惊醒,暗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5. 且可遍参学童子:提及学习的孩子们,表现出对年轻一代的关注与期待。
  6. 未应一跳至如来:强调悟道需要时间和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7. 丛林个个谈宗旨:指向寺庙中讨论佛学的人们,反映出宗教的多样性。
  8. 谁是禅家大辩才:质疑真正的智慧与领悟,强调内心的觉悟才是更重要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自鞭”与“父师”,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蝶梦”象征虚幻与美好的理想。
  • 反问:末句“谁是禅家大辩才”,引发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刘克庄对自我修养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哲理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颛蒙:象征无知与幼稚的状态。
  • 残编:体现知识的破碎与不完整。
  • 蝶梦:象征美好却虚幻的理想和追求。
  • 丛林:代表宗教团体和思想的多样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犹记颛蒙昔未开”中的“颛蒙”指什么?

    • A. 熟悉的事物
    • B. 未开化的童年
    • C. 过去的记忆
    • D. 未来的希望
  2. 在诗中,诗人对学习的态度是什么?

    • A. 急于求成
    • B. 依赖他人
    • C. 自我努力
    • D. 无所谓
  3. “谁是禅家大辩才”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语言的力量
    • B. 真正智慧的内涵
    • C. 宗教的复杂性
    • D. 学习的过程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刘克庄的《忆昔二首》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反思与哲理探讨,而白居易则注重情感的表达与自然的描写,两者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