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脱鹅㿉浅,兵牵雁脚齐。
兼沙水黄浊,穿垄岸高低。
瘦土黄姜石,枯株长树鸡。
薄言归向晚,路入赤云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象:小船在浅水中轻轻摇晃,仿佛是鹅在水面上徘徊,士兵的脚步声如同雁群齐整的行列。沙滩上的水流混浊,岸边高低不平的垄沟穿插着。干瘦的土地上有黄姜和石头,枯萎的树木旁边也有鸡在觅食。诗人轻声叹息,准备在傍晚时分归家,路途却通向西边的红色云霞中。
注释:
- 鹅㿉:指的是水面上游动的鹅,形容舟行缓慢。
- 兵牵雁脚齐:士兵的脚步如同归来的雁群,整齐而有序。
- 兼沙水黄浊:沙滩上流淌的水流混浊,与清澈的水形成对比。
- 瘦土黄姜石:干瘦的土地上长着黄姜和散落的石头,描绘出土地的贫瘠。
- 枯株长树鸡:枯萎的树木旁边有鸡在活动,增添了生活气息。
- 薄言归向晚:轻声诉说着归家的心情,傍晚的归途充满了温馨却又略带惆怅。
- 路入赤云西:归路通向西边的红霞,象征着夕阳西下,隐含着归家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德润,号青丘,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和边塞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夹道冈》创作于梅尧臣晚年,正值他在南宋初期的动荡时期,诗中表现出一种归家的思念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情感寄托。
诗歌鉴赏:
《夹道冈》以其简练而富有意象的语言,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全诗的意境在于通过细腻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归属感与乡愁。诗的开头“舟脱鹅㿉浅”,便勾勒出一幅悠然自得的水乡图景,仿佛可以听到水波荡漾的声音,看到鹅在水面上游弋的样子。这种宁静的场景,映衬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向往。
接着,“兵牵雁脚齐”一句,瞬间将视野扩大,士兵的脚步与雁群的整齐相呼应,象征着生命的节奏与和谐。这里不仅仅是自然的描绘,更是人与自然之间某种联系的体现。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自然的黄浊水流与干枯的树木,塑造出一种荒凉的气氛。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薄言归向晚”,不仅表达了归家的渴望,也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结尾“路入赤云西”则为整首诗画上了句号,西去的红云象征着夕阳,也暗示着归家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以情感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归属的渴望,体现了梅尧臣作为宋代诗人的独特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舟脱鹅㿉浅:描绘了一只小船在浅水中轻轻摇动,鹅在水面上游动,展现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景象。
- 兵牵雁脚齐:士兵的行走如同雁群飞行一样整齐,营造出一种有序的氛围。
- 兼沙水黄浊:沙滩上的水流混浊,反映出环境的自然状态,可能暗示着某种沉重的情绪。
- 穿垄岸高低:岸边的高低不平象征着自然的变化和生命的起伏,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地形的观察。
- 瘦土黄姜石:干瘦的土地上有黄姜和石头,表现出贫瘠的土地和艰辛的生活。
- 枯株长树鸡:枯萎的树木和鸡的活动增添了生活的气息,体现了生命的坚韧。
- 薄言归向晚:轻声诉说归家的情感,表达了对家的思念与期盼。
- 路入赤云西:归路通向西边的红霞,象征着夕阳西下,隐含着归家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舟脱鹅㿉浅”与“兵牵雁脚齐”,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水、沙、黄姜、树木,增强了诗的画面感。
- 象征:西边的红云象征着归家的希望与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对归属的渴望,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淡淡的乡愁与生活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舟:象征着自由与流动,代表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
- 鹅:象征着宁静与和谐,增强了自然的气氛。
- 沙水:代表着自然的状态,黄浊的水流隐喻着生活的艰辛。
- 黄姜: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尽管环境贫瘠,仍然顽强生长。
- 赤云:象征着希望与归属,夕阳的红霞暗示着归家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舟脱鹅㿉浅”意指: A. 船在深水中
B. 船在浅水中
C. 船在岸边
D. 船在沙滩上 -
“兵牵雁脚齐”中的“兵”指的是: A. 动物
B. 士兵
C. 渔夫
D. 诗人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忧伤
B. 喜悦
C. 乡愁
D. 激昂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梅尧臣《夹道冈》与王维《山居秋暝》的比较: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象,但梅尧臣更侧重于生活的细腻描绘,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更为理想化的山水情怀。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梅尧臣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