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

时间: 2025-02-04 15:41:56

凉飚翦菑翳,万山缩鳞甲。

水镜滓不留,千尺见毛发。

凄风日以高,物华寝朘削。

机杼轧晨霜,砧杵捣寒月。

孤暌不成寐,耿耿至明发。

何处一声秋,停云吹欲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凉飚翦菑翳,万山缩鳞甲。
水镜滓不留,千尺见毛发。
凄风日以高,物华寝朘削。
机杼轧晨霜,砧杵捣寒月。
孤暌不成寐,耿耿至明发。
何处一声秋,停云吹欲裂。

白话文翻译:

凉风掠过苗圃,万山如同缩小的鱼鳞甲。
水面如镜,波澜不惊,千尺深处的水草清晰可见。
凄冷的风在高空中呼啸,万物的华彩似乎都在渐渐消减。
织布机轧过早晨的霜,砧板和杵在寒月下捣打。
孤独的我无法入眠,直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
哪里传来一声秋的鸣叫,停滞的云正被风吹得欲裂。

注释:

  1. 凉飚:凉爽的风。
  2. 菑翳:苗圃或田地。
  3. 鳞甲:比喻山的形状,相似于鱼的鳞片和甲壳。
  4. 水镜:形容水如镜面般平静。
  5. :水中的杂质。
  6. 凄风:阴冷的风。
  7. 机杼:织布的工具。
  8. 晨霜:早晨的霜。
  9. 孤暌:孤独的夜晚。
  10. 耿耿:明亮的样子。

典故解析:

  1. 秋怀:传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思考与感慨,结合时节的变化,引发对生命、时间和自然的反思。
  2. 物华寝朘削:反映了秋天的凋零与生机的消退,是对自然界变化的深刻观察与感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卫宗武,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以秋季和自然景观为主题,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创作背景:

《秋怀》写于秋季,正值农事结束之际,诗人被秋天的萧瑟与孤独所触动,表达了他对生命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怀》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首联以“凉飚翦菑翳”开启,凉风的到来让人感受到秋意的浓厚,紧接着“万山缩鳞甲”以独特的意象呈现出秋天的山川,似乎将自然的变化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

诗中“水镜滓不留,千尺见毛发”则描绘了水面如镜的宁静,暗示着内心的澄澈与思考的深邃。而“凄风日以高,物华寝朘削”则通过对比强调了秋天的冷峻与生机的消逝,带有一丝悲凉的情调。

中间两句“机杼轧晨霜,砧杵捣寒月”,传达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创作与生活的交织在此刻显得格外突出,宛如一幅秋夜的画卷。

最后两句“孤暌不成寐,耿耿至明发”,不仅表现出诗人的失眠与思虑,更在于对秋天的深刻感悟与无尽的追问,最后以“何处一声秋”收尾,让人感受到一丝凄美与思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强烈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具有深邃的哲理思考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凉飚翦菑翳:描绘了凉风吹过的田野,传达出秋天的凉意。
  2. 万山缩鳞甲:山峰的形状如同缩小的鱼鳞,表现出自然的变化。
  3. 水镜滓不留:水面如镜,波澜不惊,象征着内心的宁静。
  4. 千尺见毛发:水深千尺,水草清晰可见,暗示透彻的思考。
  5. 凄风日以高:高空中的冷风,体现了秋天的凄凉。
  6. 物华寝朘削:万物的华彩渐渐消失,反映生命的无常。
  7. 机杼轧晨霜:描绘了织布机在晨霜中工作的场景,象征着辛勤与孤独。
  8. 砧杵捣寒月:砧板与杵在寒月下捣打,营造出夜的寂静。
  9. 孤暌不成寐:孤独的夜晚无法入睡,表现出内心的苦闷。
  10. 耿耿至明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象征着思绪的清晰。
  11. 何处一声秋:问秋天的声音来自何处,引发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万山缩鳞甲”,用鱼鳞比喻山的形状,生动形象。
  • 拟人:如“停云吹欲裂”,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表现力。
  • 对仗:如“机杼轧晨霜,砧杵捣寒月”,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秋天的情景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受以及内心的孤独与思考,体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凉飚: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自然的变化。
  2. :直接表达了诗的主题,代表着凋零与思索。
  3. 水镜:象征着内心的宁静与清晰。
  4. 孤暌:代表孤独的夜晚,传达内心的苦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凉飚”指的是什么?

    • A. 热风
    • B. 凉风
    • C. 暖风
    • 答案:B
  2. “万山缩鳞甲”中的“鳞甲”比喻什么?

    • A. 鱼
    • B. 山
    • C. 甲壳虫
    •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寒月”象征着什么?

    • A. 温暖
    • B. 寂静
    • C. 欢乐
    • 答案:B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诗词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