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岳社山中》

时间: 2025-02-04 16:08:22

白社负幽期,青山寄空宅。

偶携林中友,重卧岩下石。

云归忽闭关,月出更留客。

不着尘梦还,潺湲响终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白岳社山中
白社负幽期,青山寄空宅。
偶携林中友,重卧岩下石。
云归忽闭关,月出更留客。
不着尘梦还,潺湲响终夕。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白岳山社中宿留的情景。白社是一个幽静的地方,青山是我寄情的空宅。偶尔与林间的朋友相聚,重卧于岩石之下。云彩忽然回归,把山门关闭,月亮升起时更留住客人。不沾染尘世的梦幻,潺潺流水声伴我整夜。

注释:

  • 白社:指白岳山的社庙,象征着幽静的环境。
  • 青山:青翠的山,代表着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 负幽期:背负着幽静的约期,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偶携:偶然携带,指与朋友相聚的偶然性。
  • 云归:云彩回归,意味着天色变化。
  • 闭关:关门,寓意隐居和与世隔绝。
  • 不着尘梦:不沾染尘世的梦境,表达对世俗的超脱。

典故解析:

  • 白岳:在古代诗歌中常指代高山,象征着高洁的气质。
  • 云归闭关:表现了隐居生活的理想,符合道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潘纬,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常以清新自然、抒发隐逸情怀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潘纬隐居于白岳社山中,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生活理想和情感。

诗歌鉴赏:

《宿白岳社山中》是一首描绘山中幽静生活的佳作,诗人在白岳社山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友谊的温暖。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首句“白社负幽期”直接引入诗人所处的环境,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接着,诗人通过描写青山,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自然,表达了他对山水的热爱。诗中的“偶携林中友,重卧岩下石”让人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体现出一种放松而自然的生活状态。

而“云归忽闭关,月出更留客”则描绘了山中自然景象的变化,云的归去与月的升起,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宁静。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的,更是人心境的变化——在这种宁静中,诗人似乎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最后一句“不着尘梦还,潺湲响终夕”则将整首诗推向高峰,让人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尽管身处世外,却仍然能与自然的声音共鸣,仿佛不再受尘世的纷扰。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白社负幽期:白社山中有约定的幽静时光。
    • 青山寄空宅:青山成为我内心寄托的空宅。
    • 偶携林中友:偶然与朋友相聚于林中。
    • 重卧岩下石:再次回到岩石下休息。
    • 云归忽闭关:云彩回归,山门似乎关闭。
    • 月出更留客:月亮升起时更留我在此。
    • 不着尘梦还:不沾染世俗的梦境。
    • 潺湲响终夕:潺潺流水声伴我度过整夜。
  • 修辞手法

    • 比喻:云彩与山门的比喻,象征隐居的宁静。
    • 拟人:将云与月赋予情感,体现自然的灵性。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远离尘世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意象分析:

  • 白社:象征隐逸与自然。
  • 青山:代表着理想的栖息地。
  • 云与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
  • 潺湲:象征宁静与心灵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宿白岳社山中》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潘纬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白社”是什么样的地方?

    • A. 热闹的城市
    • B. 幽静的山中社庙
    • C. 繁华的集市
    • D. 学院
  3. “不着尘梦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金钱的追求
    • B. 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 C. 对功名的渴望
    • D. 对友谊的珍视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与《宿白岳社山中》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隐逸生活的向往,王维的诗更多地强调秋天的氛围和变化,而潘纬则专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潘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