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首》
时间: 2025-01-26 04:34: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挥毫文战偶搴旗,
待诏金华亦偶为。
白社遂当宗伯选,
赤心旋遇以圣人知。
九霄是路荣虽极,
三接承恩出每迟。
职在台司多少暇,
亲师不及舞雩时。
白话文翻译:
挥动笔毫,文才与战斗偶然交织,我在金华等候,也曾偶尔有所作为。白社最终被选为宗伯,赤诚的心意很快得到了圣人的知遇。九霄之上虽是极致的荣华,三次接见恩宠却总是迟缓。身在台司,多少闲暇时光,竟不如亲近老师的舞雩时光。
注释:
- 挥毫:挥动毛笔,指写字或作诗。
- 文战:指文才与战斗的结合。
- 金华:地名,可能指金华这个地方,或象征某种期望。
- 白社:可能是指某个文人社团。
- 宗伯:古代对某些官职的称谓。
- 赤心:真心、诚心。
- 九霄:指高空,象征荣耀和成就。
- 三接:可能指三次接见,表示恩宠。
- 舞雩:古代祭祀的舞蹈,象征对自然和神灵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溥,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熟知,但其诗作常体现出文人的理想与追求,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王溥经历了某些文人活动和官场生活后所作,反映了他对荣耀与真实情感的思考,以及对文人身份的自我认同。
诗歌鉴赏:
这首诗融合了个人的文人情怀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诗人在挥毫写作时,感受到文与战的碰撞,似乎在表达文人的孤独与挣扎。金华的等待和偶尔的成就感,暗示了他对前途的渴望与不安。白社的选拔与赤诚之心的回应,表现出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同时也显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九霄的荣耀与三次接见的迟缓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他在官场中的困惑与挣扎。最后,作者将对师长的敬重与对舞雩时光的向往相结合,表现出他更倾向于追求纯粹的知识与精神生活。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总结,更是对文人身份的一种深刻反思,展现了王溥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敏感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挥毫文战偶搴旗:开篇即展现了诗人挥笔作诗的场景,暗示其文才与战斗的精神。
- 待诏金华亦偶为:诗人等待着某种机遇,金华象征着理想的实现。
- 白社遂当宗伯选:白社的荣誉象征着文人的团体与集体荣誉。
- 赤心旋遇以圣人知:诗人将自己的赤诚与被知遇结合,表现出对理想的追求。
- 九霄是路荣虽极:荣华的极致在于高处,但诗人意识到这并非易事。
- 三接承恩出每迟:表达了对恩宠的渴望,以及在官场中遭遇的现实。
- 职在台司多少暇:身在官场,诗人感到时间的空虚与无聊。
- 亲师不及舞雩时:最终,诗人更渴望与师长的交流与学习,而非官场的繁忙。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的句式多对仗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象征:金华、九霄、舞雩等意象,象征着理想、荣耀与内心的向往。
- 反讽:诗中对官场的描绘隐含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王溥对文人理想与官场现实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他对赤诚心灵的坚持与对世俗荣华的淡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华:象征理想与机遇的地方。
- 白社:代表文人社团的荣誉。
- 九霄:象征高处的荣华。
- 舞雩:代表纯粹的知识与精神交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王溥是哪朝的诗人?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
“挥毫文战”中的“挥毫”指的是什么?
A. 书写
B. 战斗
C. 旅行
D. 休息 -
诗中的“九霄”象征什么?
A. 地面
B. 荣耀与成就
C. 田园
D. 学校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王溥的作品与苏轼的诗作在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上有相似之处,但王溥更侧重于文人身份的孤独,而苏轼则多了一份豪放与旷达。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