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佛哀三界子,总是亲男女。
恐沈黑暗坑,示仪垂化度。
尽登无上道,俱證菩提路。
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佛陀对三界众生的悲悯,所有的众生都是亲如父母的男女。为了避免他们沉陷于黑暗的深渊,佛陀示范了教化的仪式和方法。希望大家都能登上无上的道,证得菩提之路。教导你们这些愚痴的众生,努力用智慧去觉悟。
注释:
- 佛哀:佛陀对众生的悲悯。
- 三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佛教中对所有众生的分类。
- 亲男女:指所有众生如同亲人一样。
- 沈黑暗坑:比喻迷失于无明与痛苦之中。
- 示仪:展示教化的方式。
- 无上道:佛教中指最究竟的真理。
- 菩提路:通往觉悟和解脱的道路。
- 痴众生:指无知、迷惑的众生。
- 慧心:智慧的心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拾得,唐代高僧,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其诗作流传于世。其作品常常蕴含深厚的佛理,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兴盛时期,社会对佛教思想的需求与日俱增。诗中表达了对众生的慈悲,反映了当时佛教对人心的关怀和教化的使命。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佛教的慈悲为主题,表达了对众生的深切关怀。诗中通过对三界众生的描绘,强调了众生与佛陀之间的亲密关系,突出了佛陀的悲悯情怀。诗的首句“佛哀三界子”便直接引入了主题,佛陀对众生的关怀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般,令人感受到深厚的情感。
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对众生现状的描述,“恐沈黑暗坑”揭示了众生在无明中的痛苦与挣扎,佛陀通过教化来引导他们走出困境。整首诗用词简练却深邃,既有对众生的同情,也有对解脱之道的指引,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通过智慧和觉悟,最终达到解脱。
最后两句“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是对众生的劝诫,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诗人在表达对众生的关心之余,也呼唤众生自觉地去追求智慧和觉悟,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佛哀三界子:佛陀对三界众生的悲悯。
- 总是亲男女:所有众生如同亲密的父母和子女。
- 恐沈黑暗坑:担心众生沉陷于无知与痛苦。
- 示仪垂化度:通过教化来引导众生。
- 尽登无上道:希望众生都能达到最高的真理。
- 俱證菩提路:共同证得觉悟之路。
- 教汝痴众生:教导那些愚昧的众生。
- 慧心勤觉悟:用智慧的心去努力觉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众生比作“亲男女”,强调关系的亲密。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佛陀的情感被赋予人性,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佛教的慈悲精神,表达了佛陀对众生的深切关怀和对智慧的向往,呼唤众生努力追求觉悟,最终走向解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界:象征众生的苦难与迷茫。
- 黑暗坑:代表无明与痛苦的深渊。
- 无上道:象征真理和解脱的道路。
- 菩提路:觉悟与智慧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三界”指的是哪三种? A. 欲界、色界、无色界
B. 天界、地界、人界
C. 善界、恶界、中界
答案:A -
填空题:诗中提到“教汝痴众生,__勤觉悟”。 答案:慧心
-
判断题:诗中的“黑暗坑”是指众生的迷途。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无常诗》:同样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同情。
- 《心经》:强调智慧与解脱的关系。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对比,王维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人世间的离别与思念,而拾得的《诗 其六》则突出佛教的慈悲和智慧,引导众生觉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佛教文化与唐诗》
- 《拾得诗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