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纪丞相挽诗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0 22:47:56

当时偶同罪,平昔岂相知。

天下指为党,我公终不疑。

空怀荆渚乐,已失雁山期。

此意凭谁诉,临风有泪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伯纪丞相挽诗三首 其三
作者: 陈公辅 〔宋代〕

当时偶同罪,平昔岂相知。
天下指为党,我公终不疑。
空怀荆渚乐,已失雁山期。
此意凭谁诉,临风有泪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当初我们一起遭受同样的罪责,过去又怎能真正了解彼此呢?天下人都认为我们是一伙的,但我对你始终不怀疑。如今心中空有对荆渚的乐趣,却已失去了与雁山相约的期望。这份情意又该向谁倾诉呢?在风中,不禁泪水潸然。

注释:

字词注释:

  • "偶同罪":偶然一起遭受同样的罪责。
  • "平昔":过去,常常。
  • "天下指为党":天下人都认为我们是一伙。
  • "我公":指诗中的“公”,即李伯纪。
  • "荆渚乐":指荆渚的乐趣,寓意美好时光。
  • "雁山期":指与友人雁山相约的期望。
  • "此意凭谁诉":这份情感又能向谁倾诉呢?
  • "临风有泪垂":在风中不禁流泪。

典故解析:

  • “荆渚”与“雁山”均为地名,荆渚可代表乐趣和美好时光,而雁山则代表与友人的约定,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对过往友情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公辅,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以其诗作见长,风格清新,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李伯纪遭贬时所作,反映了诗人与李伯纪之间的深厚情谊,对李伯纪的遭遇表示惋惜和哀悼。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过往友情的回忆与现实的对比,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以“偶同罪”引入,表达了诗人与李伯纪的共同遭遇,强调了彼此之间的微妙关系。接着,诗人提到“天下指为党”,这不仅是对社会舆论的反思,也揭示了诗人对李伯纪的忠诚和信任。

中间两句“空怀荆渚乐,已失雁山期”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惋惜。荆渚的乐趣象征着美好的时光,而雁山的期望则代表着对友情的憧憬与期待,两者的对比令人心痛。最后一句“此意凭谁诉,临风有泪垂”中,诗人的无奈与悲伤达到了高潮,情感通过“临风”和“泪垂”两种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既有对友人的深情怀念,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感慨,充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当时偶同罪”:暗示两人曾有共同的遭遇,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情谊。
  • “平昔岂相知”:强调过去的交往并不深厚,暗藏对友谊的反思。
  • “天下指为党”:说明外界对他们的误解,反映社会的复杂性。
  • “我公终不疑”:表达诗人对李伯纪的忠诚与坚定信任。
  • “空怀荆渚乐”:怀念过去的快乐时光,但现实却是孤独的。
  • “已失雁山期”:失去与友人重聚的期望,充满惋惜。
  • “此意凭谁诉”:无处诉说内心的情感,体现孤独感。
  • “临风有泪垂”:在自然环境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情感渗透。

修辞手法:

  • 比喻:运用“荆渚乐”和“雁山期”作为比喻,象征美好的过去与失去的期望。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情的缅怀与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失去的惋惜和对忠诚的坚守,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荆渚:象征快乐的回忆与美好时光。
  2. 雁山:象征对友人相聚的期待与失落。
  3. :象征外部环境的无情与内心情感的流露。
  4. 泪水:象征悲伤与情感的表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天下指为党”指的是什么?
    A. 共同的罪责
    B. 外界的误解
    C. 友谊的深厚

  2. “荆渚乐”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忧伤
    B. 快乐的回忆
    C. 失去的希望

  3. 诗人对李伯纪的态度是:
    A. 怀疑
    B. 忠诚
    C. 疏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对友情和家人的思念。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对离别的惆怅。

诗词对比:
对比陈公辅的诗与李白的《将进酒》,可以看到两位诗人在面对人生的不同境遇时,情感的表达与语言风格的差异。李白的豪放与陈公辅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