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晴可喜戏作四韵奉呈》

时间: 2025-01-10 22:57:40

盈尺阶前瑞已多,晓来天色渐晴和。

青阳一气应回暖,黄竹三章且罢歌。

小雨洗时岚滴翠,细风吹处沼生波。

东郊便好寻芳去,桃李争妍映绮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盈尺阶前瑞已多,晓来天色渐晴和。
青阳一气应回暖,黄竹三章且罢歌。
小雨洗时岚滴翠,细风吹处沼生波。
东郊便好寻芳去,桃李争妍映绮罗。

白话文翻译

前面的台阶上已经积满了瑞雪,清晨天色渐渐明朗和暖。
春天的气息应该要回暖了,暂且放下那黄竹的三章歌。
细雨洗刷着空气,山岚滴落出翠绿的色彩,
微风拂过沼泽,水面泛起涟漪。
东郊正好去寻芳,桃花李花争相开放,映衬着华丽的衣裳。

注释

  • 盈尺:指积雪厚度已达一尺。
  • :指吉祥的雪。
  • 青阳:春天的阳光,象征温暖和生机。
  • 黄竹:指用竹子作乐器的音乐,象征春日的歌声。
  • 时岚:指时节的雾气。
  • :指湿润的地方。
  • 寻芳:指寻找花香,形容春天外出赏花。

典故解析

“桃李争妍”中的“桃李”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美丽的女子,具有春天万物复苏的意味,暗含作者对春天生机盎然的美好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公辅,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闻名。生于动荡的时代,作品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春季,正值雪融暖阳时,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欣喜及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美丽。

诗歌鉴赏

《雪晴可喜戏作四韵奉呈》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了对春天的期盼与热爱。首句“盈尺阶前瑞已多”,开篇即以积雪的美好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清晨的景象“晓来天色渐晴和”,展现了春天即将到来的暖意,暗示着新生和希望的降临。

“青阳一气应回暖”一句,不仅描绘了春天阳光的温暖,还蕴含了对春回大地的期待。这里的“青阳”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意象。随后,诗人提到“黄竹三章且罢歌”,似乎表达了一种放下烦忧,享受当下的心态,强调了生活的乐趣。

接下来的描绘中,通过“小雨洗时岚滴翠”、“细风吹处沼生波”,进一步展现了春天的细腻之处,雨水滋润大地,微风拂过水面,所有的景象都体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整个大自然都在欢歌笑语。

最后两句“东郊便好寻芳去,桃李争妍映绮罗”,诗人用“寻芳”这一行为,表现出一种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花和李花的争艳则强调了春天的繁华与生机。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盈尺阶前瑞已多:前面的台阶上已经积满了雪,传递出冬天的余温与祥瑞。
  • 晓来天色渐晴和:清晨时分,天空逐渐晴朗,春风和煦。
  • 青阳一气应回暖:春天的阳光将会带来温暖,象征着生机的回归。
  • 黄竹三章且罢歌:暂时放下乐器,享受春日的宁静。
  • 小雨洗时岚滴翠:细雨洗净了空气,山间的雾气滴落出翠绿。
  • 细风吹处沼生波:微风吹拂水面,泛起涟漪,生动而具有画面感。
  • 东郊便好寻芳去:在东郊寻找春天的花香,充满了期待。
  • 桃李争妍映绮罗:桃花和李花争相开放,映衬着华丽的衣裳,展现了春的繁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青阳”比喻春天的阳光。
  • 拟人:如“细风吹处沼生波”,赋予自然以生动的情感。
  • 对仗:如“盈尺阶前瑞已多,晓来天色渐晴和”,工整的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天为主题,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生机与和谐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瑞雪:象征吉祥,预示着丰收与美好。
  • 青阳:象征春天的阳光,代表生机与希望。
  • 桃李:象征着美丽与繁华,常用来比喻女性的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盈尺阶前瑞已多”中的“瑞”指的是什么?

    • A. 吉祥的雪
    • B. 美丽的花
    • C. 温暖的阳光
  2. “东郊便好寻芳去”中“寻芳”的意思是?

    • A. 找寻财富
    • B. 寻找花香
    • C. 寻找朋友
  3. 诗中“细风吹处沼生波”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同样描绘春天的美丽,但更侧重于宴会的欢愉和人际的交往。
  • 杜甫《春望》:反映春天的美好,夹杂着对国事的忧虑,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1. 《宋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诗经与唐诗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