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御制重阳五七言诗 其二》
时间: 2025-01-11 22:5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御制重阳五七言诗 其二 杨亿 〔宋代〕
民在华胥正乐康,高秋宾雁指衡阳。 蒹葭渐见凝清露,鶗鴂先惊歇众芳。 节值登高真胜会,年逢大有是殊祥。 宸心悦豫流新唱,星汉垂文示八方。
白话文翻译
人民在和平繁荣中享受着幸福安康,深秋时节,大雁飞往衡阳。 芦苇间渐渐凝结了清露,杜鹃鸟的鸣叫预示着花儿的凋零。 正值重阳登高,真是盛大的聚会,年景丰收是特别的吉祥。 皇帝心情愉悦,创作了新的诗篇,星辰和银河向四方展示着文化的光辉。
注释
- 华胥: 指理想中的和平繁荣之地。
- 衡阳: 地名,古代大雁南飞的目的地。
- 蒹葭: 芦苇。
- 鶗鴂: 杜鹃鸟。
- 宸心: 皇帝的心意。
- 悦豫: 愉悦。
- 星汉: 星辰和银河,比喻文化的光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亿(974-1020),字大年,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尤其擅长五七言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亿奉和宋代皇帝的重阳诗作。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人有登高望远、赏菊饮酒的习俗。诗中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并表达了皇帝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安康的喜悦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节日氛围,表达了皇帝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喜悦。首联以“华胥”比喻国家的和平繁荣,次联通过“蒹葭”和“鶗鴂”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暗示季节的变迁。颈联点明重阳节的登高活动,尾联则表达了皇帝的愉悦心情和对文化传播的期望。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杨亿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民在华胥正乐康: 以“华胥”比喻国家的和平繁荣,人民在此环境中享受幸福安康。
- 高秋宾雁指衡阳: 描绘深秋时节大雁南飞的景象,指向衡阳,寓意季节的变迁。
- 蒹葭渐见凝清露: 通过“蒹葭”和“清露”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暗示季节的深入。
- 鶗鴂先惊歇众芳: 杜鹃鸟的鸣叫预示着花儿的凋零,暗示秋天的到来。
- 节值登高真胜会: 点明重阳节的登高活动,是盛大的聚会。
- 年逢大有是殊祥: 年景丰收是特别的吉祥,表达对国家繁荣的喜悦。
- 宸心悦豫流新唱: 皇帝心情愉悦,创作了新的诗篇。
- 星汉垂文示八方: 星辰和银河向四方展示着文化的光辉,表达对文化传播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华胥”比喻国家的和平繁荣。
- 拟人: “鶗鴂先惊歇众芳”中,杜鹃鸟的鸣叫被拟人化,预示花儿的凋零。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蒹葭渐见凝清露,鶗鴂先惊歇众芳”。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皇帝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喜悦,以及对文化传播的期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胥: 理想中的和平繁荣之地。
- 衡阳: 大雁南飞的目的地,象征季节的变迁。
- 蒹葭: 芦苇,象征秋天的景象。
- 鶗鴂: 杜鹃鸟,预示花儿的凋零。
- 星汉: 星辰和银河,象征文化的光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华胥”比喻的是什么? A. 国家的和平繁荣 B. 秋天的景象 C. 大雁南飞的目的地 D. 花儿的凋零
-
“鶗鴂先惊歇众芳”中,“鶗鴂”指的是什么? A. 杜鹃鸟 B. 芦苇 C. 清露 D. 星辰
-
诗的尾联表达了什么? A. 皇帝的愉悦心情 B. 秋天的景象 C. 大雁南飞的目的地 D. 花儿的凋零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重阳节的思乡之情。
- 杜甫的《登高》则通过登高望远,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杨亿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