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故人有以陇西鹦鹉遗予者因畜养之去年出》
时间: 2025-01-11 23:44:4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山秋树旧巢倾,远向江东逐旆旌。去国梦魂应缭烧,入春喉舌渐分明。一声警露何惭鹤,百转迁乔肯让莺。终日雕笼心不恋,经年丹嘴色犹轻。思归悒悒因成疾,顾主依依尚有情。死葬小园芳草地,夜来经雨绿苔生。
白话文翻译:
陇山的秋树下,旧时的巢穴已倾覆,鹦鹉远飞至江东,随着旌旗飘扬。离开故国的梦魂应是缠绕不散,到了春天,它的声音渐渐清晰。它的一声鸣叫,不输于警露的鹤,百转千回的歌声,不让给黄莺。整天在雕笼中,心却不留恋,经过一年,它的嘴色依然淡雅。思念归乡,忧郁成疾,对主人依然依依不舍。死后葬在小园的芳草地上,夜来经过雨水,绿苔生长。
注释:
- 陇山:指今甘肃省一带的山脉。
- 旆旌:古代军队中的旗帜。
- 缭烧:缠绕不散。
- 警露:鹤鸣声,古人认为鹤鸣可以警示露水。
- 迁乔:指鸟类迁徙。
- 雕笼:装饰华丽的鸟笼。
- 丹嘴:红色的鸟嘴。
- 悒悒:忧郁不乐。
诗词背景:
作者杨亿是宋代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诗通过描述一只从陇西带来的鹦鹉,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中的鹦鹉象征着诗人自己,它的不恋雕笼、思归成疾,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一只鹦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故土的深切思念。诗中的鹦鹉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也是其内心世界的象征。鹦鹉的鸣叫、不恋雕笼、思归成疾,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诗的最后,鹦鹉死后葬于芳草地,绿苔生长,寓意着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 首句“陇山秋树旧巢倾”,通过“旧巢倾”暗示了鹦鹉的离乡背景,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 “远向江东逐旆旌”,鹦鹉随旌旗远飞,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漂泊。
- “去国梦魂应缭烧”,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 “入春喉舌渐分明”,鹦鹉的声音在春天变得清晰,象征着诗人情感的复苏。
- “一声警露何惭鹤”,通过对比,突出了鹦鹉鸣声的清亮。
- “百转迁乔肯让莺”,鹦鹉的歌声不输给黄莺,显示了其不凡。
- “终日雕笼心不恋”,鹦鹉不恋雕笼,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 “经年丹嘴色犹轻”,鹦鹉的嘴色淡雅,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洁。
- “思归悒悒因成疾”,鹦鹉因思归而忧郁成疾,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 “顾主依依尚有情”,鹦鹉对主人仍有情感,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感受。
- “死葬小园芳草地”,鹦鹉死后葬于芳草地,寓意着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 “夜来经雨绿苔生”,绿苔的生长,增添了一种宁静和哀愁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一声警露何惭鹤”,将鹦鹉的鸣声比作鹤鸣。
- 拟人:如“终日雕笼心不恋”,赋予鹦鹉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去国梦魂应缭烧,入春喉舌渐分明”,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鹦鹉的形象,诗人抒发了内心的挣扎和渴望,展现了其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陇山:象征故国。
- 秋树:象征凄凉和离别。
- 鹦鹉:象征诗人自己。
- 雕笼:象征束缚。
- 芳草地:象征宁静和自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鹦鹉象征着什么? A. 诗人自己 B. 故国 C. 自由 D. 宁静生活
-
“一声警露何惭鹤”中的“警露”指的是什么? A. 鹦鹉的鸣声 B. 鹤的鸣声 C. 露水 D. 春天的气息
-
诗的最后,鹦鹉死后葬于哪里? A. 雕笼 B. 芳草地 C. 江东 D. 陇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 王维的《鸟鸣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杨亿的《京师故人有以陇西鹦鹉遗予者因畜养之去年出》与杜甫的《春望》都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但杨亿的诗更多地通过鹦鹉的形象来抒发情感,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杨亿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提供了对古典诗词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