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五
开元刘神童,名字瑞一时。
文学不济世,鞭算竞刀锥。
招权啖士口,使不得有訾。
任数不任道,兴利固如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提到开元年间的刘神童,他的名字在当时颇具声望。尽管他的文学才能不足以造福社会,但在权势和利益的竞争中,他却能用算计和技巧来谋取利益。他招揽权贵,迎合那些士人的口味,使别人无法对他有所非议。他更关注利益,而非道义,确实是这样的局面。
注释
- 神童:指年少有才华的人,刘神童是指刘禹锡。
- 开元:指唐朝的开元年间,是唐玄宗的年号。
- 文学不济世:文学才能不足以帮助社会。
- 鞭算:比喻用计谋和手段。
- 招权啖士口:迎合权贵与士人,意指迎合权势者的口味。
- 任数不任道:重视利益而轻视道义。
- 兴利固如斯:指这种谋取利益的方式已经成为常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子华,号阮亭,擅长诗词,尤其以古体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历史和社会现象作为题材。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权力与利益交织的时期。诗人通过刘神童的事例,反映了当时文人面对权力与利益时的无奈与选择。
诗歌鉴赏
杨维桢的这首诗以“刘神童”为引,展现了文人处于权势中心的复杂心态。开元年间,刘神童的名声在当时众所周知,但诗人却用“文学不济世”来揭示他文学上的不足,这暗含了对当时文人以狭隘的利益关系为重的批判。接着,诗人提到“鞭算竞刀锥”,形象地描绘出当时文人之间为了权势与利益争斗的残酷景象。
“任数不任道”的表达,揭示了社会的价值观扭曲,强调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许多人抛弃了道德与义务,反而更重视算计与利益的得失。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诗人借此警醒后人,提醒人们关注道义而非单纯追逐利益。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又有深刻的反思,杨维桢通过历史人物的映射,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与批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元刘神童,名字瑞一时。”:介绍刘神童和他的声望。
- “文学不济世,鞭算竞刀锥。”:评论他的文学才能不足且在权力争夺中使用手段。
- “招权啖士口,使不得有訾。”:他迎合权贵,令他人无法指责。
- “任数不任道,兴利固如斯。”:强调他重视利益而不讲道义,社会风气如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文学不济世,鞭算竞刀锥”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用“鞭算”和“刀锥”形象展示权力斗争的残酷。
主题思想:反映了文人在权力和利益面前的矛盾与无奈,批判了社会上对利益的过度追求。
意象分析
- 刘神童:象征当时文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鞭算与刀锥:象征权力争夺中的算计与攻击,揭示了社会竞争的激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刘神童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文人的理想
- B. 权力与利益的代表
- C. 历史的悲剧
-
诗中提到“任数不任道”是什么意思?
- A. 重视利益而忽视道德
- B. 关注文学而不在乎利益
- C. 注重道德而轻视利益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杨维桢与李白:两者均表达了对社会的不满,但李白更倾向于抒发个体的情感,而杨维桢则着重于社会现象的批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文学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可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杨维桢的《览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五》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