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东轩》

时间: 2025-01-26 23:43:23

隔竹已见月,清光度溪来。

移影上素壁,与我相徘徊。

是夜正中秋,天地雾露开。

人疑玉兔出,药杵不生埃。

嫦娥倚冰轮,艳色若自媒。

他夕岂不孚,物意为之摧。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五日夜东轩
作者:梅尧臣 〔宋代〕

隔竹已见月,清光度溪来。
移影上素壁,与我相徘徊。
是夜正中秋,天地雾露开。
人疑玉兔出,药杵不生埃。
嫦娥倚冰轮,艳色若自媒。
他夕岂不孚,物意为之摧。


白话文翻译:

在竹子间隙中已经看到了月亮,清澈的光辉洒在小溪上。
月光的影子投射在白色墙壁上,与我一起徘徊。
今晚正值中秋,天地间的雾气和露水都散开了。
人们怀疑玉兔已经出现,捣药的杵子没有生出灰尘。
嫦娥倚靠在冰冷的月轮上,艳丽的色彩仿佛是自我渲染。
其他的夜晚难道不令人信服吗?万物的情意仿佛被这夜晚所摧毁。


注释:

字词注释:

  • 隔竹: 隔着竹子。
  • 清光: 清澈的光辉。
  • 素壁: 白色的墙壁。
  • 徘徊: 徘徊,游荡。
  • 雾露: 雾气与露水。
  • 玉兔: 传说中嫦娥的伴侣,捣药的兔子。
  • 药杵: 捣药的杵子。
  • 嫦娥: 传说中的月宫仙女。
  • 冰轮: 冰冷的月亮。
  • 艳色: 鲜艳的颜色。

典故解析:

  • 嫦娥奔月: 传说嫦娥因吞食不死药而飞升月宫,象征孤独和美丽。
  • 玉兔捣药: 传说玉兔在月宫中捣制长生不老药,代表追求长生的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诗人,擅长律诗,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之夜,正值农历八月十五,月明之夜,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对月亮的赞美和对嫦娥的遐想,体现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与人们对团圆的期盼。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八月十五日夜东轩》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中秋诗,展现了诗人对月亮的深切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整首诗以“月”为线索,通过对月光的描写,表现了中秋夜的宁静与美丽。

开篇“隔竹已见月”,便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环境之中,竹子间隙透出的月光,既有自然之美,又引发人们的思考。接下来“清光度溪来”,将月光与自然景色结合,生动描绘出月光在水面上荡漾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柔和宁静的氛围。

“移影上素壁,与我相徘徊”一句,展现了月影与人之间的互动,月光投射在白墙上,恍若月亮与诗人共舞,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诗人将目光转向“嫦娥倚冰轮”,用嫦娥的美丽与冷清来反衬月亮的光辉,表达了对孤独的思考和对美的向往。

最后一句“他夕岂不孚,物意为之摧”,则深化了对时间和情感的思考,表现出即便是其他夜晚,也难以与此夜相媲美,物质的美与精神的追求在这一夜达到了顶峰。

整个诗歌在意象的运用上丰富多彩,既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梅尧臣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隔竹已见月:描绘月亮透过竹林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2. 清光度溪来:月光洒落在溪水上,展现了月亮的清澈与明亮。
  3. 移影上素壁:月影投射在白墙上,表现出月光的灵动与变化。
  4. 与我相徘徊:月影与诗人相伴,创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
  5. 是夜正中秋:强调诗写作时的特定节日,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6. 天地雾露开:描绘了美丽的夜空和清新的空气,营造出宁静的环境。
  7. 人疑玉兔出:通过“玉兔”引入神话元素,增加了诗的神秘感。
  8. 药杵不生埃:一个生动的比喻,传达出宁静的夜晚,无尘无染。
  9. 嫦娥倚冰轮:嫦娥的形象与月亮结合,暗示孤独与美丽。
  10. 艳色若自媒:形容嫦娥的美丽,仿佛是月光的化身。
  11. 他夕岂不孚:反思其他夜晚的美好,表达对今夜的珍视。
  12. 物意为之摧:以此结束,表达对这美好夜晚的无限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嫦娥倚冰轮”,将嫦娥比作月亮的伴侣。
  • 拟人: 月影的“徘徊”使得月光似乎具有生命。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中秋月夜的美景,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及人们对团圆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 象征光明和希望,代表团圆与思念。
  • 竹子: 代表宁静和清雅的环境。
  • 嫦娥: 象征美丽与孤独。
  • 玉兔: 传说中的神秘存在,象征长生与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该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情
    B. 亲情
    C. 思念与团圆
    D. 自然风光

  2. “隔竹已见月”中的“隔竹”指的是什么?
    A. 竹子的影子
    B. 竹子与月亮的距离
    C. 竹林的遮挡
    D. 竹子的形状

  3. 诗中提到的“嫦娥”是指什么?
    A. 一种花
    B. 月宫中的仙女
    C. 一位历史人物
    D. 一种动物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描绘中秋月夜,表达离愁与团圆。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亮表现思乡情绪,意象相似但情感基调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梅尧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