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马程知江州德安》

时间: 2025-01-11 12:54:40

酒酣无复耿离肠,一路之官尽水乡。

公廨寒生对庐阜,客帆风定泊浔阳。

波涵洲渚初收潦,露浥蒹葭未作霜。

到日何人先刺谒,二林开士在琴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马程知江州德安
酒酣无复耿离肠,一路之官尽水乡。
公廨寒生对庐阜,客帆风定泊浔阳。
波涵洲渚初收潦,露浥蒹葭未作霜。
到日何人先刺谒,二林开士在琴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马程的送别之情。酒酣畅后再无离愁,沿途的官道尽是水乡风光。公署的寒意袭来,映衬着庐山的巍峨,客船在风平浪静中停泊在浔阳江边。波涛开始退去,洲渚初露出水面,露水滋润着蒹葭,尚未凝结成霜。到达那日,谁会最先去拜访呢?二林的士人们都在琴堂中。

注释:

  • 耿离肠:形容离别的愁苦,耿直的忧伤。
  • 官尽水乡:指沿途的官道尽头是水乡,描绘了旅途的宁静与美丽。
  • 公廨:指公署,官府。
  • 庐阜:庐山的山势。
  • 浔阳:浔阳江,指的是长江的一段。
  • 波涵洲渚:水波覆盖着洲渚。
  • 露浥蒹葭:露水滋润着芦苇。
  • 刺谒:拜访。
  • 二林:指的是某个地方的士人,可能特指某个名士聚集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号逸少,浙江吴兴人。林逋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雅的诗风和高洁的品行闻名于世。其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林逋送别好友马程之时。马程将赴江州德安任职,诗中流露出林逋对友人的深情与祝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送马程知江州德安》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送别诗,展现了林逋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友谊。开篇“酒酣无复耿离肠”,以酒相伴,抚慰离愁,显示出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的淡然态度。接着描绘了一路的水乡风光,表现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友人旅途的祝福。

诗中“公廨寒生对庐阜”,以寒意映衬庐山的巍峨,暗示了官场的清冷与人情的淡漠。接下来的意象描绘“客帆风定泊浔阳”,则让人感受到一份宁静与安详,仿佛一切离愁都因眼前的美景而得以淡化。

最后两句“到日何人先刺谒,二林开士在琴堂”,则引出对未来的期待与思考,似乎在询问,谁会在友人到达后最先去拜访他,传达出友人之间的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首诗情景交融,语意深远,既有离愁别绪,又有自然之美,体现了林逋高洁的人格和深厚的友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酒酣无复耿离肠:饮酒过后,心中不再有离愁,展现出一种豁达和洒脱。
  2. 一路之官尽水乡:一路上官道尽是水乡,描绘出美好的自然景色。
  3. 公廨寒生对庐阜:公署的寒意与庐山的壮丽形成对比,暗示官场的冷漠。
  4. 客帆风定泊浔阳:客船在宁静的风中停泊在浔阳,展现出一幅安静的画面。
  5. 波涵洲渚初收潦:水波渐退,洲渚初露,象征着新生与希望。
  6. 露浥蒹葭未作霜:露水滋润着芦苇,尚未结霜,代表着初秋的气息。
  7. 到日何人先刺谒:期待友人到达后,谁会最先去拜访。
  8. 二林开士在琴堂:士人们聚在琴堂,暗示着文化交流与友谊。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愁比作酒醉后的情绪,生动形象。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酒酣无复耿离肠”和“一路之官尽水乡”。
  • 意象:自然景色与人情的结合,使得诗歌意境深远。

主题思想:

整首诗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情祝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林逋高洁的品格和深厚的友谊。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聚与别离,表现诗人的情感。
  • 水乡:象征宁静与美好,展现自然风光。
  • 庐阜:象征高远与冷清,隐喻官场的情感。
  • 客帆:象征离别与旅途的安宁。
  • :象征清新与生命力,预示着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庐阜”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山
    • B. 江
    • C. 村
    • 答案: A. 山
  2. “酒酣无复耿离肠”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离愁
    • C. 愤怒
    • 答案: A. 喜悦
  3. “二林开士在琴堂”描述的是哪种场景?

    • A. 友人聚会
    • B. 战争场景
    • C. 自然风光
    • 答案: A. 友人聚会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是送别诗,表现了友人之间的情感。
  • 杜甫《赠花卿》:通过送别表达对友人的留恋与祝福。

诗词对比:

  • 林逋《送马程知江州德安》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都表达了送别的主题,但林逋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王维则更多地关注内心的情感波动。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