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

时间: 2025-01-11 17:11:04

君见淮头尚可为,勿言蚌鹬正相持。

再三国计当加备,第一人材最切时。

而目山林还尔我,精神帷幄舍渠谁。

登楼若也披舆地,为借前筹试及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
——李曾伯〔宋代〕

君见淮头尚可为,
勿言蚌鹬正相持。
再三国计当加备,
第一人材最切时。
而目山林还尔我,
精神帷幄舍渠谁。
登楼若也披舆地,
为借前筹试及之。

白话文翻译:

你看淮河边的局势尚可为,
不要说蚌与鹬正在对峙。
再三考虑国计应该加以准备,
最重要的人才在此时最为紧要。
而我目光所及的山林,
在这个精神的帷幄中,谁能舍弃你?
如果登楼也能披露这大地,
那就可以借用先前的谋划来试探局势。

注释:

  • 淮头:指的是淮河的上游,暗指国家的边疆或政局。
  • 蚌鹬相持:比喻两方势力互不相让,无法决出胜负。
  • 国计:国家的计策或战略。
  • 人材:指优秀的人才。
  • 精神帷幄:比喻智谋和策略的谋划。
  • 披舆地:意为了解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诗歌多涉及时事,表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国家面临内外困扰的时刻,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有才能之人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展现了诗人在国家局势动荡时对人才的渴求与对未来的深思。开头两句以“君见淮头尚可为”引入,暗示当时的政治局势虽然尚有可为之机,但紧接着用“勿言蚌鹬正相持”来描绘两方势力对峙的局面,暗示形势的复杂与危机。接下来的“再三国计当加备”,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未来的忧虑,认为应当多加准备,特别是对人才的重视。

诗中“第一人材最切时”,强调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表明诗人对杰出人才的期待和渴望。而“而目山林还尔我”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向往与思考,似乎在寻找一种精神寄托。最后两句“登楼若也披舆地,为借前筹试及之”,将诗的主题引向更高的层面,暗示通过高瞻远瞩的视野来预见未来的局势,显示出诗人深邃的思考与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君见淮头尚可为:指对局势的乐观,暗示有可为之机。
  • 勿言蚌鹬正相持:劝人不要只看到对立的局面,提醒思考更深层的因素。
  • 再三国计当加备:强调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反映出对时局的深刻理解。
  • 第一人材最切时:指出人才是战略实施的关键,强调对人才的重视。
  • 而目山林还尔我: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可能暗喻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 精神帷幄舍渠谁:提问谁能舍弃精神的谋划,暗示这种智慧的稀缺。
  • 登楼若也披舆地:意在高屋建瓴,借助高处的视野观察大地。
  • 为借前筹试及之:呼应前文,强调借用前人的智慧来应对局势。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淮头与蚌鹬的对立,展现局势复杂。
  • 比喻:将精神的谋划比作帷幄,形象生动。
  • 排比:强调国计与人才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关注,对人才的渴求,以及通过智慧和谋略来应对复杂局面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淮头:象征国家的边疆,隐喻局势的动荡。
  • 蚌鹬:象征势力的对峙,生动形象。
  • 山林:代表自然之美,寄托诗人的情感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淮头”指的是哪里? A. 河流的源头
    B. 国家边疆
    C. 山林

  2. “蚌鹬相持”比喻什么? A. 友谊
    B. 对立局面
    C. 和谐

  3. 诗人认为在国家战略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A. 地理位置
    B. 人才
    C. 资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曾伯与杜甫:两者都关注国家与人才,但李曾伯更强调当下局势的复杂,而杜甫则更关注历史的沉重感与个人的命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李曾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