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从天上来(己亥春,复回西湖,饮静传董高士楼,作此解以写我忧。)》
时间: 2025-01-25 23:43:2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从天上来》
海上回槎。认旧时鸥鹭,犹恋蒹葭。影散香消,水流云在,疏树十里寒沙。难问钱塘苏小,都不见擘竹分茶。更堪嗟。似荻花江上,谁弄琵琶。烟霞。自延晚照,尽换了西林,窈窕纹纱。蝴蝶飞来,不知是梦,犹疑春在邻家。一掬幽怀难写,春何处春已天涯。减繁华。是山中杜宇,不是杨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诗人回到了海上,看到昔日的鸥鹭仍然留恋着芦苇。随着影子散去,香气消散,水流和云在,稀疏的树木映衬着寒沙。难以询问钱塘的苏小,似乎再也见不着他在竹林中分享茶香的身影。更让人叹息的是,江上似乎有荻花飘荡,不知是谁在弹琵琶。烟霞弥漫,晚照渐延,西边的树林都换上了细腻的纱衣。蝴蝶飞来,不知是梦境,犹疑春天是否在邻家。一捧幽幽的心情难以表达,春天在哪里?春天似乎已远在天涯。繁华已减,只有山中的杜鹃在鸣叫,而不是杨花。
注释
- 回槎:回旋的舟。
- 鸥鹭:白色的海鸟,常栖息于水边。
- 蒹葭:芦苇,生于水边,象征柔美。
- 钱塘:指钱塘江,著名的风景区。
- 擘竹分茶:形容饮茶的雅致情境。
- 杜宇:即杜鹃,鸟鸣象征春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宋代词人,字伯阳,号惭愧,生于北宋末年,死于南宋初年。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己亥年(公元2019年),诗人重游西湖,饮酒于董高士楼,写下此诗以表达心中的忧愁与对春天的渴望。
诗歌鉴赏
《春从天上来》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的忧愁。诗中使用了大量自然意象,如海、鸥鹭、蒹葭、寒沙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诗的开头“海上回槎”便引入了回忆的主题,伴随着春天的到来,诗人似乎在感叹时光流逝,旧日的情景已不再。
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人事的感叹,特别是对于朋友苏小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通过“难问钱塘苏小”,诗人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尽管身处美丽的自然中,却依然感到孤独。整体来看,这首诗在春光明媚的外表下,隐藏着诗人内心的忧伤与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上回槎:开篇即描绘海上的舟,象征着思绪的回归。
- 认旧时鸥鹭:重逢旧友,回忆往昔的轻松与自在。
- 影散香消:影子散去,花香消逝,暗示美好事物的逝去。
- 水流云在:自然景象的流动,象征时间的流逝。
- 难问钱塘苏小:无奈地寻找昔日好友,体现孤独与惆怅。
- 更堪嗟:感叹更多,表达心中无奈。
- 蝴蝶飞来,不知是梦:自然的美丽让人沉醉,难以分辨梦境与现实。
- 春何处春已天涯:春天何在,已远离自己,表现出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蝴蝶飞来”象征春天的到来,但同时又引发对梦境的思考。
- 拟人:自然景物似乎有生命,增强了情感层次。
- 对仗:如“水流云在,疏树十里寒沙”,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美景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传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展现出深沉的哲思与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海:象征广阔与自由,亦可象征思绪的回归。
- 鸥鹭:喻指轻松自在的生活与旧日的怀念。
- 蒹葭:代表柔美与生命的脆弱。
- 寒沙:暗示孤寂与寒冷的情感。
- 琵琶:音乐与艺术的象征,传达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钱塘”指的是哪个地方? A. 长江
B. 钱塘江
C. 黄河
D. 西湖 -
“影散香消”这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惆怅
C. 愤怒
D. 满足 -
诗中提到的“杜宇”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鸟
C. 一种树
D. 一种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张炎的《春从天上来》在主题上更为细腻,李白的诗歌则更为豪放。两者都表现了春天的美,但张炎更多地融入了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李白则更注重自然景物的雄壮。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不同诗人对春天的不同解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张炎生平与创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