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黄柳 赠苏氏柳儿》

时间: 2025-01-11 02:44:58

楚腰一捻。

羞剪青丝结。

力未胜春娇怯怯。

暗托莺声细说。

愁蹙眉心斗双叶。

正情切。

柔枝未堪折。

应不解、管离别。

奈如今已入东风睫。

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淡黄柳 赠苏氏柳儿
作者: 张炎 〔宋代〕

楚腰一捻,羞剪青丝结。
力未胜春娇怯怯,暗托莺声细说。
愁蹙眉心斗双叶,正情切。
柔枝未堪折,应不解管离别。
奈如今已入东风睫,
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女子,犹如楚腰般纤细,令人怜爱。她的青丝发辫如同春日里的娇嫩花朵,虽然娇羞却又暗自传递着情意。心中愁苦如同愁眉苦脸的双叶,真情流露。她的柔弱枝条不宜轻易折断,若不懂得离别的苦楚,那便是无知。如今春风已至,眼前的情景让人无法再眷恋,望着远方的章台,不知马蹄何处,惆怅在这黄昏淡月时分。

注释

  • 楚腰:形容女子纤细的腰肢,出自《楚辞》,常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 羞剪青丝结:形容女子羞于将青丝发辫剪成发髻。
  • 力未胜春娇怯怯:形容女子虽美丽但因春天的娇嫩而感到怯懦。
  • 莺声细说:暗指黄莺的鸣叫,传递情意。
  • 愁蹙眉心斗双叶:形容愁苦与心情交织。
  • 柔枝未堪折:比喻女子娇弱,不应轻易对其伤害。
  • 离别:指恋人之间的分别之苦。
  • 东风睫:春天的东风,带来生机与别离的感慨。
  • 章台:古代指代某处,象征离别的地方。
  • 马蹄何处:表达对去向不明的惆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字惟道,号秋水,宋代词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词风清丽、婉约,擅长描写女性的柔美与内心情感。他的作品多以抒情见长,常常融入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创作背景

《淡黄柳》写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代。诗中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惆怅,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淡黄柳》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表现了对美丽女子的细腻描写与情感的深刻表达。诗的开头“楚腰一捻,羞剪青丝结”,勾勒出一个娇羞女子的形象,生动而富有画面感。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力未胜春娇怯怯”暗示了女子的内心脆弱,仿佛春风中那轻盈的柳条,既柔美又易折,体现了女子柔情似水的一面。

“暗托莺声细说”,将自然界的声音与内心情感相结合,暗含了情意绵绵。诗中“愁蹙眉心斗双叶”一句,写出了女子因爱情而产生的愁苦,情感真挚而细腻。最后几句通过“望断章台,马蹄何处”,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让整首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整首诗在意象的使用上极具诗意,柳、莺、春风等元素构成了一个含蓄而美丽的爱情世界,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爱情与离别三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楚腰一捻:引出女子的形象,突显其纤细的身姿。
  • 羞剪青丝结:表现她对美好形象的珍视与羞涩。
  • 力未胜春娇怯怯:暗示她的脆弱与害羞。
  • 暗托莺声细说:通过自然之声传递情感。
  • 愁蹙眉心斗双叶:形象化愁苦的心情。
  • 正情切:强调情感的真实与深邃。
  • 柔枝未堪折:警示对她的珍惜与保护。
  • 应不解管离别:揭示她对离别的无知。
  • 奈如今已入东风睫: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结尾的惆怅,与自然景象交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楚腰”比喻女子的身姿,生动形象。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例如“莺声细说”。
  • 对仗:如“愁蹙眉心斗双叶”,对仗工整,增强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爱情的美好与离别的苦涩展开,体现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失去的无奈,情感细腻而深刻,展现了宋代词人的独特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与生命的希望。
  • :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爱情的细语。
  • 东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变迁。
  • 章台:象征离别的地点,充满了惆怅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楚腰一捻”中“楚”字的意思是: A. 楚国
    B. 美丽
    C. 细腻
    D. 轻盈

  2. “愁蹙眉心斗双叶”一句中“愁蹙”的意思是: A. 快乐
    B. 伤心
    C. 愁苦
    D. 惆怅

  3. 整首诗主要表达的情感是: A. 喜悦
    B. 离愁
    C. 友情
    D. 自豪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 张炎的《淡黄柳》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表现了对爱情的细腻描写,但李清照更多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思念,而张炎则更侧重于柔弱与离别的愁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