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道中闻蛙》

时间: 2025-01-27 03:32:07

雨余林外夕烟沉,忽有蛙声伴客吟。

莫怪闻时倍惆怅,稚圭蓬荜在山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融的《西京道中闻蛙》

雨余林外夕烟沉,
忽有蛙声伴客吟。
莫怪闻时倍惆怅,
稚圭蓬荜在山阴。

白话文翻译:

在雨后,林外的傍晚烟雾弥漫,
忽然听到蛙声伴着我吟唱。
不要怪我此时倍感惆怅,
那稚嫩的圭(古代一种乐器)和蓬荜(简陋的茅屋)都在山的阴影下。

注释:

  • 雨余:雨停之后。
  • 夕烟沉:傍晚的烟雾弥漫,显得幽静。
  • 蛙声:青蛙的叫声,常常伴随雨后潮湿的环境。
  • 伴客吟:陪伴着我吟唱。
  • 莫怪:不要怪我。
  • 倍惆怅:更加感到忧伤。
  • 稚圭:稚嫩的乐器,象征青春和纯真。
  • 蓬荜:简陋的茅屋,象征生活的贫困与简单。
  • 山阴:山的阴影处,表明环境的幽静。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稚圭”与“蓬荜”可以看作是对作者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圭是一种古代乐器,通常与欢乐、庆祝相关,而蓬荜则是简陋的居所,暗示了一种贫困的生活。诗人在外游历,听到蛙声的瞬间,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其诗风清新秀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西京道中闻蛙》写于吴融在旅途中,受到雨后环境的启发,诗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流露。在经历了雨水的洗礼后,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蛙声的陪伴,心中却又生出了一股惆怅的情绪。

诗歌鉴赏:

《西京道中闻蛙》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自然景物的感受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的“雨余林外夕烟沉”,描绘出一种雨后清新的环境,夕阳下的烟雾弥漫,给人一种宁静而又温柔的感受。接着,诗人听到了蛙声,这种声音在宁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与他的吟唱相互呼应。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诗人与自然对话的表现。

然而,随着蛙声的响起,诗人却感受到了一种惆怅,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过往的追忆。“莫怪闻时倍惆怅”,让人感受到情感的复杂,似乎在享受自然的美好时,同时又被内心的忧伤所困扰。最后的“稚圭蓬荜在山阴”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稚嫩的乐器与简陋的居所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他对纯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考,在细腻的描写中展现出一种对自然、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雨余林外夕烟沉:描绘了雨后晚霞的景象,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烘托出诗人所处环境的幽静。
  2. 忽有蛙声伴客吟:蛙声突如其来,打破了晚上的宁静,伴随着诗人的吟诵,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气氛。
  3. 莫怪闻时倍惆怅:诗人自我反思,表达了对当下情景的惆怅,似乎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4. 稚圭蓬荜在山阴:通过稚嫩的乐器和简陋的茅屋,表明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的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通过蛙声与吟唱的结合,表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 对仗:如“稚圭蓬荜”,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蛙声被赋予了能伴随吟唱的能力,表现了自然的生动。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自然与人情的交融,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自身情感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蛙声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过去的怀念,蕴含了对人生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洗净与新生,暗示着环境的变化与内心的洗礼。
  • 蛙声:自然的声音,代表着生命的活力与情感的共鸣。
  • 夕烟: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恬淡。
  • 稚圭:象征着纯真与无邪,代表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蓬荜:反映出生活的简单与朴素,暗示着对现实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雨余林外夕烟沉”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 A. 雨后的清新
    • B. 雨中的喧闹
    • C. 晴天的明媚
  2. “莫怪闻时倍惆怅”中,诗人为什么感到惆怅?

    • A. 因为听到蛙声
    • B. 因为夜色沉沉
    • C. 因为对生活的思考
  3. “稚圭”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生活的奢华
    • B. 纯真与理想
    • C. 复杂的情感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忆江南》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对比,吴融的《西京道中闻蛙》更注重对自然的描绘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苦闷。在意象的使用上,吴融的蛙声与夕烟更显温柔与宁静,而杜甫则通过春天的景象反映出激烈的社会动荡。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