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谒陵次杨学士维新韵 其一》
时间: 2025-01-11 07:54: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庙衣冠尚衮龙,英灵千载此攸钟。
遗弓欲泣荆湖鼎,斩板殊深夏屋封。
汉寝自应传百代,秦泉何必锢三重。
白头官监劳供奉,晨鼓初停又暮钟。
白话文翻译:
在四庙中,衣冠依旧映衬着龙袍,英灵在这里千载流传。
遗留下的弓箭似乎要为荆湖的鼎而泣,斩断的木板依然深埋在夏天的屋檐下。
汉朝的皇宫本应流传百世,而秦朝的泉水何必被三重的封锁所禁锢?
白发的官员辛勤供奉,清晨的鼓声刚刚停歇,又是黄昏的钟声响起。
注释:
- 四庙:指的是祭祀先帝的庙宇,象征着对历史的追忆。
- 衣冠尚衮龙:衣冠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衮龙指帝王的服饰,表明对过去的尊重。
- 英灵千载:英灵是指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千载意为长久流传。
- 遗弓与荆湖鼎:遗弓指古代的遗物,荆湖鼎是古老的器物,代表历史遗产。
- 汉寝:汉朝的皇宫,代表辉煌的历史。
- 秦泉:指秦朝的水源,象征历史的限制。
- 白头官监:年老的官员,象征着对传统的坚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铎,明代文学家,以诗词闻名,风格深沉、严谨,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清明时节,诗人前往先王的墓地,缅怀历史,表达对先烈的敬仰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明时节的祭陵活动,抒发了对历史的追忆与感慨。开篇提到的“四庙”,表明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回望那些曾经的英灵,表达对他们的尊敬。诗中“英灵千载此攸钟”一句,蕴含了历史的厚重感,诗人不仅是在缅怀先人,更是在探讨历史的延续与传承。
接下来的“遗弓欲泣荆湖鼎”,用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古代遗物也似乎在为历史的沉重而感到悲伤,显示出对历史遗产的珍视。诗中“汉寝自应传百代,秦泉何必锢三重”,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汉朝的辉煌与秦朝的封闭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出诗人对历史的批判与思考。
最后两句“白头官监劳供奉,晨鼓初停又暮钟”,则进一步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白发的官员在祭祀活动中显得疲惫,传达出历史的无情与人事的变迁。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与深刻的思考,构成了一幅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庙衣冠尚衮龙:四庙中,衣服与冠冕依旧映衬着皇帝的权威,显示出对历史的尊重。
- 英灵千载此攸钟:英灵在这里千年流传,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 遗弓欲泣荆湖鼎:古物遗留,使人感到悲伤,代表对历史的怀念。
- 斩板殊深夏屋封:断裂的木板象征着历史的残缺,埋藏在夏天的屋檐下。
- 汉寝自应传百代:汉朝的宫殿应当流传百世,展现过往的辉煌。
- 秦泉何必锢三重:对于秦朝的泉水,何必以三重来加以封锁,反映对历史的批判。
- 白头官监劳供奉:年老的官员辛勤供奉,表现对历史传承的责任。
- 晨鼓初停又暮钟:早晨的鼓声刚停,又迎来黄昏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遗弓欲泣”,赋予无生命物体以情感。
- 对仗:如“晨鼓初停又暮钟”,形成工整的句式,增强音乐感。
- 象征:如“汉寝”、“秦泉”,用具体的历史符号象征历史的变迁和对比。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追忆与反思,表达了对先烈的敬仰,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强调历史的教训与传承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四庙:象征对历史的崇敬。
- 英灵:代表历史的英雄,流传千年。
- 遗弓与荆湖鼎:古物的遗留,象征历史的悲伤。
- 汉寝与秦泉:分别代表辉煌与封闭的历史状态。
- 白头官监:象征着对传统的坚守与传承者的辛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四庙是指什么?
- A. 祭祀先帝的庙宇
- B. 皇宫
- C. 战场
-
“遗弓欲泣荆湖鼎”中的“遗弓”象征什么?
- A. 未来
- B. 过去的遗物
- C. 爱情
-
诗中提到的汉朝与秦朝的对比意在表达什么?
- A. 不同的历史风貌
- B. 对历史的批判
-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可对比李白与杜甫在历史与个人情感之间的表达,李白往往表现出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而杜甫则更多地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感慨。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