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洪君畴除工侍内制》
时间: 2024-09-19 22:0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但持荷班法从,兼闻视草属鸿儒。
迩英两讲烦箴砭,文德三麻待播敷。
即日载赓虞帝作,几时重入洛英图。
诸公若问樗庵叟,岁晚偏盲又夹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意在表达诗人对于学术和教育的关注,首先提到不仅要遵循古代的法则,还要学习像鸿儒那样广泛的知识。接着提到最近的两次讲学中,听到许多指教和批评,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学问在等待传播,而今天就要继续传承古人的智慧。诗的最后,提到如果有人向老樗庵(诗人的别号)询问,虽然岁数渐长,但依然努力追求知识。
注释:
- 持荷:指承载、持有。
- 班法:古代的法则、制度。
- 鸿儒:指博学多才的人,特指有学问的人。
- 迩英:指最近的英才,或是新近讲授的内容。
- 箴砭:警诫、批评。
- 播敷:传播、普及。
- 虞帝:指的是虞舜,古代贤明的帝王。
- 洛英图:洛阳的英才图,象征着人才汇聚的地方。
- 樗庵:刘克庄的号,表示其谦卑的态度。
- 偏盲:年岁渐长,视力下降。
- 夹扶:在学习或生活中寻求他人的帮助与支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约1180—1251),字子翚,号樗庵,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文学家。他生活在南宋时期,受到了当时社会动荡的影响,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刘克庄以其刚直不阿的个性和深厚的学识,尤其在诗词方面享有较高的声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文化复兴之际。诗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教育的重视,表达了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思考。通过对教育深刻的理解与反思,诗人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视。开篇以“不但持荷班法从”表明对古法的尊重,接着提到鸿儒,显示出诗人希望学术广泛传播的愿望。诗中提及的“迩英两讲烦箴砭”,反映了教育中必然伴随的批评与自省,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文德三麻待播敷”则暗示着知识的传播需要时间和耐心,诗人对未来的教育事业充满期待。结尾部分通过“岁晚偏盲又夹扶”,表达了即使年纪渐长,依然保持学习的态度,显示出诗人谦卑与执着的精神。
整首诗不仅是一种对古代文化的追溯,更是对未来教育的期盼,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但持荷班法从:不仅要承载古代的法律和制度。
- 兼闻视草属鸿儒:还要广泛听取鸿儒的高见。
- 迩英两讲烦箴砭:最近的两次讲学中受到不少批评和启发。
- 文德三麻待播敷:学问和道德的传播需要耐心。
- 即日载赓虞帝作:今天继续传承虞帝的智慧。
- 几时重入洛英图:什么时候能重返人才汇聚的洛阳。
- 诸公若问樗庵叟:如果大家向樗庵询问。
- 岁晚偏盲又夹扶:年岁渐长,视力下降,需他人扶持。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持荷班法”与“兼闻视草”。
- 暗喻:用“虞帝”象征古代圣贤的智慧。
- 排比:通过结构相似的句子增强语气,如“迩英两讲”“文德三麻”。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追求知识与文化传承的强烈愿望,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追求知识道路上的坚持与努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儒:象征知识与学识的深厚。
- 虞帝:代表古代智慧与道德的典范。
- 樗庵:象征诗人的谦卑与顽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鸿儒”指的是什么? a) 诗人
b) 博学之士
c) 统治者 -
“岁晚偏盲又夹扶”中的“偏盲”指的是什么? a) 思想的局限
b) 年岁渐长,视力下降
c) 学习的困难 -
诗人希望通过什么来传播知识? a) 文德
b) 战争
c) 娱乐
答案:
- b) 博学之士
- b) 年岁渐长,视力下降
- a) 文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诗词对比:
- 刘克庄的《喜洪君畴除工侍内制》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的追求,但刘克庄更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而苏轼则更多地抒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