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奉教作》

时间: 2025-01-25 23:00:36

白藏初送节,玄律始迎冬。

林枯黄叶尽,水耗绿池空。

霜待临庭月,寒随入牖风。

别有欢娱地,歌舞应丝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藏初送节,玄律始迎冬。
林枯黄叶尽,水耗绿池空。
霜待临庭月,寒随入牖风。
别有欢娱地,歌舞应丝桐。

白话文翻译:

初秋的白露节气已经过去,冬天的气息开始降临。
树林里的黄叶已经全部凋落,池塘里的水也干涸了。
霜冷冷地等待着明月高照,寒风随之透过窗户侵入。
然而,在另一个欢乐的地方,歌舞在丝竹乐器的伴奏下欢快地进行。

注释:

  • 白藏:指“白露”节气,农历九月初,标志着秋季的深入。
  • 玄律:指冬天的节气,也可以理解为与冬季相关的音律。
  • 林枯:树林中的树木已经枯萎。
  • 水耗:水已经干涸。
  • 霜待:霜气在等待着明亮的月亮出现。
  • 寒随:寒冷的空气随着风进入房间。
  • 欢娱地:指欢乐的场所。
  • 丝桐:指丝弦乐器(如二胡、古筝)和桐木乐器(如筝、琴)的合奏。

典故解析: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特定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展现了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敏锐观察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峤(约 694—757),字知古,号达曾,唐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诗,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节令等,清新自然,风格独特。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十月,正值秋冬交替之际,表达了季节变化带来的感慨与生活的对比。

诗歌鉴赏:

李峤的《十月奉教作》以自然景象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秋冬交替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趣。诗的开头描绘了白露过后,冬天即将来临的时节,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的黄叶已经凋零,池塘的水因干旱而空虚,展现了自然的萧瑟和冷清。接着,诗中引入了霜与寒风的意象,传达出一种初冬的寒意。然而,最后两句则转向了欢乐的场景,暗示在寒冷的季节里,人们依然可以在欢快的歌舞中找到乐趣。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在逆境中追求生活乐趣的精神。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情的深刻体悟,展现了李峤深厚的诗歌艺术功底。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白藏初送节:白露节气已经过去,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暗示时间的流逝。
    2. 玄律始迎冬:冬天的气息悄然到来,传达出季节的变化。
    3. 林枯黄叶尽:树林中的叶子已经全部落尽,表现出自然的凋零。
    4. 水耗绿池空:池塘的水因干旱而干涸,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寒冷与生命的消逝。
    5. 霜待临庭月:霜在等待着明亮的月光,暗示夜晚的寒冷。
    6. 寒随入牖风:寒风透过窗户,带来刺骨的冷意,增强了冬季的氛围。
    7. 别有欢娱地:虽然外面寒冷,但还有欢乐的地方存在。
    8. 歌舞应丝桐:歌舞伴随着丝竹乐器的演奏,展现出节日的欢快气氛。
  •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比和拟人等手法,通过描绘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季节变化的描绘,展现了在寒冷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依然能够找到欢乐,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白露:象征着秋季的到来,暗示着生命的变化。
  • :代表寒冷、凋零与孤独的情感。
  • 歌舞:象征着欢乐与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人性中的乐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什么?
      • A. 立秋
      • B. 白露
      • C. 霜降
    2. 诗人通过什么来表现冬天的寒冷?
      • A. 描述树木的凋零
      • B. 描述歌舞
      • C. 描述池塘的干涸
    3. 诗中描绘的欢乐地方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 A. 诗人的个人感受
      • B. 人们的歌舞
      •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秋兴八首》
    • 白居易《忆江南》
  • 诗词对比

    • 李峤的《十月奉教作》与杜甫的《秋兴八首》在描写季节变化时,李峤更加强调生活中的欢愉,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感慨与忧虑。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都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李峤《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