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樽》
时间: 2025-01-11 06:37: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枯藤生幽谷,蹙缩似无材。不意犹为累,刳中作酒杯。君知我好异,赠我酌村醅。衰意方多感,为君当数开。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开樽自献酬,竟日成野醉。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几。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
白话文翻译
枯萎的藤蔓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紧缩着似乎没有什么用处。没想到它还能成为负担,被雕刻成酒杯。你知道我喜欢与众不同,送我这用村酒斟满的酒杯。我心情衰落,多愁善感,为了你应当多次开启这酒杯。藤制的酒杯形状像螺,村中的酒绿得像水。开启酒杯自我敬酒,整日都成了野外的醉汉。青草可以做成席子,白石可以做成小桌。何时才能用清泉斟酒,永远思念君子。
注释
- 枯藤:指枯萎的藤蔓。
- 幽谷:深邃的山谷。
- 蹙缩:紧缩,形容藤蔓的形态。
- 无材:没有用处。
- 刳中:雕刻内部。
- 村醅:村中的酒。
- 衰意:衰落的心情。
- 献酬:互相敬酒。
- 青莎:青草。
- 白石:白色的石头。
- 清泉:清澈的泉水。
- 君子:指高尚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的诗文以议论见长,风格质朴,善于用典,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幽谷中发现枯藤,并将其雕刻成酒杯,用以饮酒自娱的情景。诗中透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物的欣赏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枯藤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形态的描述,引出将其雕刻成酒杯的奇思妙想。诗中“枯藤生幽谷,蹙缩似无材”一句,既描绘了枯藤的形态,又隐喻了作者自身的境遇。而“不意犹为累,刳中作酒杯”则展现了作者的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诗的后半部分,通过“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等句,进一步描绘了饮酒的场景,营造出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最后,“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枯藤生幽谷,蹙缩似无材:枯萎的藤蔓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紧缩着似乎没有什么用处。
- 不意犹为累,刳中作酒杯:没想到它还能成为负担,被雕刻成酒杯。
- 君知我好异,赠我酌村醅:你知道我喜欢与众不同,送我这用村酒斟满的酒杯。
- 衰意方多感,为君当数开:我心情衰落,多愁善感,为了你应当多次开启这酒杯。
- 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藤制的酒杯形状像螺,村中的酒绿得像水。
- 开樽自献酬,竟日成野醉:开启酒杯自我敬酒,整日都成了野外的醉汉。
- 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几:青草可以做成席子,白石可以做成小桌。
- 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何时才能用清泉斟酒,永远思念君子。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藤樽结如螺”,将藤制的酒杯比喻成螺的形状。
- 拟人:如“枯藤生幽谷,蹙缩似无材”,赋予枯藤以人的形态和情感。
- 对仗:如“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几”,形成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枯藤的描绘和将其雕刻成酒杯的想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物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体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枯藤:象征着生命的衰败和无用,但在诗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用途。
- 幽谷:象征着深邃和隐秘,与枯藤的形象相呼应。
- 藤樽:象征着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 村酒:象征着朴素和自然,与藤樽的形象相得益彰。
- 清泉:象征着清澈和纯净,与思念君子的情感相呼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藤樽”是指什么? A. 藤制的酒杯 B. 藤制的椅子 C. 藤制的篮子
-
诗中提到的“村醅”是指什么? A. 村中的酒 B. 村中的水 C. 村中的食物
-
诗的最后一句“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自然的欣赏 C. 对生活的感慨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与苏洵的这首诗有相似的情感基调。
诗词对比: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与苏洵《藤樽》: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但在表达方式和意象选择上有所不同。苏轼的诗更多地运用了回忆和怀旧的手法,而苏洵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创造力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洵诗集》:收录了苏洵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苏洵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