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钱塘七首 其三》

时间: 2025-01-11 19:46:33

浊浪东排万里天,平分吴越海云前。

凭谁为乞支机石,坐拥浮槎到日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浊浪东排万里天,
平分吴越海云前。
凭谁为乞支机石,
坐拥浮槎到日边。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波涛汹涌的海面,海浪向东翻滚,直达万里天空。海面上,吴国与越国的界限在云雾中分明可见。谁来求助于那支撑船只的石头呢?我只想坐在浮筏上,飘向那日落的地方。

注释

  • 浊浪:指混浊的海浪。
  • 东排:向东流动,排开。
  • 万里天:形容海天一色,辽阔无边。
  • 平分:将吴越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晰。
  • 乞支机石:乞求支撑船只的石头,可能是指某种可靠的支持。
  • 浮槎:漂浮的筏子,这里指代漂浮在海上的船只。
  • 日边:日落的地方,象征着目标或归宿。

典故解析

吴越:古代中国的两个国家,吴国和越国,历史上多有争斗。此处提及,可能象征着历史的对立与分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应麟(1551-1602),明代文学家、诗人,精通诗文,著作包括《诗薮》、《诗辨》等。他的诗风格多变,既有沉稳的气质,又时常融入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渡钱塘七首》是胡应麟在渡过钱塘江时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敏感与关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钱塘江的壮阔景色和历史的深邃感。开篇“浊浪东排万里天”,用“浊浪”体现了江水的奔腾不息,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接着“平分吴越海云前”,将地理和历史相结合,体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江河的敬畏。后半部分则开始引入个人情感,“凭谁为乞支机石”,诗人似乎在寻求某种依靠或支持,表现出一种孤独感与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坐拥浮槎到日边”,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归宿的向往,仿佛在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整首诗在气势与情感之间游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与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浊浪东排万里天:描绘了江水向东流动的壮丽景象,表现出自然的力量与美。
  2. 平分吴越海云前:历史与地理的交融,吴越的分界在云雾中形成,象征着历史的延续。
  3. 凭谁为乞支机石:抒发孤独感,寻求支撑或帮助,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4. 坐拥浮槎到日边:体现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愿望,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浮槎”比喻人生的漂泊状态。
  • 对仗:前两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浊浪、机石、浮槎等意象,富有象征意义,展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对自然的观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历史与自然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迷茫与追求,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浊浪:象征着变幻无常的生活与时代。
  • 平分:代表历史的分界,象征着人类的纷争。
  • 浮槎:象征着人生的漂泊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吴越”是指哪个历史时期的两个国家?

    • A) 汉代
    • B) 唐代
    • C) 春秋时代
    • D) 明代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浮槎”象征着__

  3.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江河壮丽景色的赞美。(对/错)

答案

  1. C) 春秋时代
  2. 人生的漂泊与追求理想生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对比胡应麟的《渡钱塘七首 其三》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李白更注重个人的豪情与壮志,而胡应麟则更侧重于历史的思考与现实的感慨,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胡应麟,《诗薮》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明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