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时间: 2024-09-19 20:52:28意思解释
解连环
作者: 黄侃 〔近代〕
原文展示
暮阴犹结。上西楼眺远,怨怀何极。算楚乡还隔寒云,怕兰惠变衰,顿成秋色。岁晚关河,渺归梦独迷南北。祇佳人望切,汉浦雁稀,枉劳相忆。年华正惊易掷。更枫林露落,乌恨头白。最伤心一抹遥山,带疏树断烟,做成凄碧。感入苍茫,试付与空江潮汐。剩襟间泪珠渐冷,问谁见得。
白话文翻译
黄昏时分,阴云仍然聚结,站在西楼上远眺,心中的怨恨无穷无尽。算起来,故乡仍被寒云隔断,怕是兰亭的美景已经变得衰败,顿时映衬出秋日的色彩。年末时节,关河渺茫,归乡的梦中我只能迷失于南北之间。只剩下佳人对我的思念,汉浦上雁群稀少,白白劳神去思念。光阴如箭,年华易逝。更深秋时节,枫林露珠滴落,乌鸦也因年老而白头。最让人伤心的,是那远处的山影,伴随着稀疏的树木和断断续续的烟雾,形成一幅凄凉的景象。感伤于苍茫的天地,我试着把这种情感寄托给空荡荡的江潮。只剩下衣襟间的泪珠渐渐冷却,问谁能看到我的悲伤?
注释
- 暮阴:黄昏时的阴云。
- 怨怀:怨恨与思念交织的情感。
- 楚乡:指故乡,常用来代指南方地区。
- 兰惠:兰亭的美景,兰亭是著名的文化胜地,兰惠即兰亭的美好。
- 汉浦:指汉水的渡口。
- 年华:时间、岁月。
- 乌恨头白:乌鸦因年老而变白,形容衰老之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侃(1885-1932),字希夷,号少山,湖南人。近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书法家。他以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著称,作品多涉及对故乡的思念及对人生的感慨。
创作背景
《解连环》创作于一个秋冬交替的时节,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流逝光阴的感慨。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来。
诗歌鉴赏
《解连环》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整首诗以秋冬的自然环境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开篇的“暮阴犹结”便暗示了情感的沉重,诗人在西楼远眺,眼前的景象与心中的怨怀交织在一起。“算楚乡还隔寒云”中,故乡的遥远与寒冷的云层形成对比,诗人似乎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之后,诗中提到的“兰惠变衰”则暗示了美好事物的流逝与凋零,引发了更深的伤感。
诗中的意象丰富,表现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尤其是“更枫林露落,乌恨头白”,通过自然的变化来映射人的衰老与无常。最后一句“问谁见得”则是对悲伤的无奈呼喊,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阴犹结:黄昏的阴云依旧聚集,暗示着愁苦的情绪。
- 上西楼眺远,怨怀何极:站在西楼上远望,心中的怨恨与思念无穷无尽。
- 算楚乡还隔寒云:思念故乡却被寒云隔断,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
- 怕兰惠变衰,顿成秋色:害怕美好的景色已然衰退,形成了凄凉的秋天。
- 岁晚关河,渺归梦独迷南北:年末时节,归乡的梦让人迷失于南北之间。
- 祇佳人望切,汉浦雁稀,枉劳相忆:只剩佳人对我的思念,汉浦上雁群稀少,徒劳无益。
- 年华正惊易掷:时光如箭,转瞬即逝。
- 更枫林露落,乌恨头白:深秋时节,枫林露珠滴落,乌鸦因年老而变白。
- 最伤心一抹遥山:最让人伤心的是远处的山影。
- 带疏树断烟,做成凄碧:伴随着稀疏的树木和断续的烟雾,形成一幅凄凉的画面。
- 感入苍茫,试付与空江潮汐:感伤于苍茫的天地,试图将情感寄托于空荡荡的江潮。
- 剩襟间泪珠渐冷,问谁见得:只剩下衣襟间的泪珠渐渐冷却,呼喊着有谁能看到我的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和情感比作自然景象,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自然景物如“乌恨头白”被赋予人性,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 对仗:如“岁晚关河,渺归梦独迷南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深切的孤独与无奈。诗人在自然景物中投射内心情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暮阴:象征着忧愁和孤独。
- 寒云:代表着思乡的隔阂与冷清。
- 兰惠:象征着美好与衰败。
- 枫林露落:表现出时光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遥山:象征着远方的思念与无尽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楚乡”指代什么地方?
- A. 北方
- B. 南方
- C. 西方
- D. 东方
-
“年华正惊易掷”中的“年华”指的是什么?
- A. 时间
- B. 生命
- C. 季节
- D. 记忆
-
以下哪一句体现了诗人的思乡情绪?
- A. 更枫林露落
- B. 怨怀何极
- C. 乌恨头白
- D. 带疏树断烟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之作,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作品,抒发了秋天的孤独感。
诗词对比
比较《解连环》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解连环》更侧重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静夜思》则着重于浓烈的思乡情绪。前者情感更为细腻,后者则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黄侃诗集》
- 《中国近现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