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二首》
时间: 2025-02-04 16:15: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雁二首 罗邺 〔唐代〕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 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洲。 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新雁从汀洲起飞,红蓼花盛开,水乡弥漫着忧愁。 想象着故园今夜的月亮,有多少人在江楼上相互思念。 早早地背负着胡地的霜雪经过戍楼,又随着寒冷的太阳下到汀洲。 江南江北有太多的离别,忍着报告年年两地相隔的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暮天:傍晚的天空。
- 新雁:刚飞来的雁群。
- 汀洲:水边的小洲。
- 红蓼:一种水生植物,花红色。
- 水国:水乡,指江南地区。
- 故园:故乡。
- 江楼:江边的楼阁。
- 胡霜:北方的霜雪。
- 戍楼:边防的瞭望楼。
- 寒日:寒冷的太阳。
- 江南江北:指长江南北的广大地区。
- 忍报:忍着痛苦报告。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来传达诗人的思乡和离别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远离家乡,身处江南时所作,通过描绘新雁、红蓼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雁为引子,通过新雁起汀洲的景象,引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红蓼花的盛开,象征着水乡的忧愁,与诗人的心情相呼应。诗中“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一句,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亲友的思念。后两句通过“早背胡霜过戍楼,又随寒日下汀洲”描绘了诗人漂泊的艰辛,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则抒发了对离别之苦的无奈和哀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暮天新雁起汀洲”:傍晚时分,新雁从汀洲起飞,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离别的开始。
- “红蓼花开水国愁”:红蓼花盛开,水乡弥漫着忧愁,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 “想得故园今夜月”:想象着故乡今夜的月亮,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 “几人相忆在江楼”:有多少人在江楼上相互思念,抒发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
- “早背胡霜过戍楼”:早早地背负着胡地的霜雪经过戍楼,描绘了诗人漂泊的艰辛。
- “又随寒日下汀洲”:又随着寒冷的太阳下到汀洲,继续漂泊的旅程。
- “江南江北多离别”:江南江北有太多的离别,表达了离别之苦的普遍性。
- “忍报年年两地愁”:忍着痛苦报告年年两地相隔的愁苦,抒发了对离别之苦的无奈和哀伤。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新雁、红蓼等自然景物比喻诗人的情感和境遇。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如“红蓼花开水国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故乡、亲友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深刻感受和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新雁:象征着离别和漂泊。
- 红蓼花:象征着水乡的忧愁。
- 故园月:象征着对故乡的思念。
- 江楼:象征着对亲友的思念。
- 胡霜:象征着漂泊的艰辛。
- 寒日:象征着漂泊的不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红蓼花开水国愁”中的“红蓼花”象征着什么? A. 水乡的忧愁 B. 离别的喜悦 C. 故乡的美丽 D. 漂泊的艰辛
-
诗中“想得故园今夜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故乡的厌恶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故乡的恐惧 D. 对故乡的冷漠
-
诗中“早背胡霜过戍楼”描绘了诗人什么样的境遇? A. 安逸的生活 B. 漂泊的艰辛 C. 快乐的旅行 D. 平静的居住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相思》: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深切思念。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罗邺的《雁二首》与王维的《相思》: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但罗邺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离别之苦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