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江帆 罗邺 〔唐代〕 别离不独恨蹄轮,渡口风帆发更频。 何处青楼方凭槛,半江斜日认归人。
白话文翻译:
离别不仅仅是因为马蹄车轮的离去,渡口的风帆也频繁地出发。 不知哪里的青楼女子正倚着栏杆,半江斜阳下辨认着归来的旅人。
注释:
- 蹄轮:指马蹄和车轮,这里代指离别的交通工具。
- 渡口:河流边供船只停靠的地方。
- 风帆:船上的帆,借指船只。
- 青楼:古代指妓院,这里泛指高楼。
- 凭槛:倚靠在栏杆上。
- 半江斜日:夕阳斜照在江面上。
- 归人:归来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离别之情和人生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通过渡口风帆的频繁出发和青楼女子凭栏望归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无奈和对归人的期盼。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离别的画面。首句“别离不独恨蹄轮”,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主题,而“渡口风帆发更频”则进一步以渡口的繁忙景象加深了离别的氛围。后两句“何处青楼方凭槛,半江斜日认归人”则通过青楼女子的形象和斜阳下的江景,营造出一种期待和思念的情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离别场景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和对归人的深切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别离不独恨蹄轮”,表达了离别的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离去,还有更深层的情感。
- 次句“渡口风帆发更频”,以渡口的繁忙景象,强调了离别的频繁和无奈。
- 第三句“何处青楼方凭槛”,通过青楼女子的形象,引入了期待和思念的情感。
- 末句“半江斜日认归人”,以斜阳下的江景,加深了对归人的期盼和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将风帆拟人化,形容其“发更频”,增强了离别的动态感。
- 对仗:诗中“蹄轮”与“风帆”,“青楼”与“斜日”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和期盼归人的主题展开,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绘和对归人的期盼,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刻感受和对归人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蹄轮:象征离别的交通工具。
- 风帆:象征离别的频繁和无奈。
- 青楼:象征期待和思念的情感。
- 斜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对归人的期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蹄轮”指的是什么? A. 马蹄和车轮 B. 风帆 C. 青楼 D. 斜日
-
诗中“青楼方凭槛”描绘的是什么情景? A. 离别的场景 B. 归人的场景 C. 期待和思念的情感 D. 时间的流逝
-
诗中“半江斜日认归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离别的无奈 B. 对归人的期盼 C. 时间的流逝 D. 思念的情感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高楼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归人的期盼。
- 杜甫《春望》:通过对春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乱时期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期盼。
诗词对比:
- 罗邺的《江帆》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通过高楼远望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归人的期盼,但罗邺的诗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而王之涣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远方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助于理解罗邺的诗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