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

时间: 2025-01-11 05:08:04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白话文翻译:

在谢亭离别的地方,风景总是让我生愁。
客人散去,青天中明月高挂,山空无物,碧水轻轻流淌。
池塘里的花在春日的阳光下绽放,窗外的竹子在秋夜里低声鸣叫。
今古之间互相交接,我长歌吟唱怀念昔日的游历。

注释:

  • 谢亭:指谢公亭,古代风景名胜,传说是谢脁和范云游玩的地方。
  • 每生愁:每次看到这美丽的风景就会感到忧愁。
  • 客散:客人散去,指朋友的离别。
  • 青天月:明亮的天空和皎洁的月亮。
  • 池花:池塘中的花朵。
  • 映日:在阳光的照耀下,花朵显得更加娇艳。
  • 鸣秋:指秋天的夜晚,竹子发出声音,象征静谧的氛围。
  • 长歌怀旧游:吟唱着对往日游玩的怀念。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的典故主要是谢公亭,传说中谢公(谢脁)与范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在此亭游玩,留下了许多佳作。李白通过提及这一典故,表达对古人的怀念以及对友谊的追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诗风豪放,想象丰富,常表现对自由和自然的追求。
  • 创作背景:此诗可能是在一次与友人分别后写成,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日游玩的怀念,以及对美好景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谢公亭·盖谢脁范云之所游》是李白以谢公亭为背景,表达对友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往昔游乐时光的怀念。首句“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开篇即点出离别的主题,诗人通过“风景”与“愁”的对比,表现了自然美景与内心情感的矛盾。接下来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描绘了离别后的空旷与寂寥,青天月映衬着孤独的情感,山水的流动象征时间的无情。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两句则通过描绘春夏秋冬的景象,反映出时间的变迁和生命的轮回,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绪。最后一句“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将情感升华,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友谊的珍惜,形成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诗人仿佛在今古之间穿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友谊的温暖。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谢亭离别处:指诗人在谢亭离别的地方,暗含对友人的思念。
    • 风景每生愁:风景虽美,但因离别而感到忧愁。
    • 客散青天月:客人散去,夜空中的明月显得格外清晰,增添了孤独感。
    • 山空碧水流:山中空旷,只有碧水在流动,象征时间的流逝。
    • 池花春映日:春日里池塘的花在阳光下绽放,展现了生机。
    • 窗竹夜鸣秋:秋夜里窗外的竹子轻声鸣叫,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今古一相接:今古交融,时间的流逝让过去的回忆愈发鲜明。
    • 长歌怀旧游:吟唱着对往日游玩的怀念,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2.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青天月”与“碧水流”,形成和谐美感。
    • 拟人:如“窗竹夜鸣”,竹子仿佛在诉说,赋予自然以情感。
    • 意象:春花、秋竹等意象,表现四季变换与情感波动。
  3.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往昔游玩的怀念,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谢亭:象征友谊与美好回忆的地方。
  • 青天月:象征孤独与思念的情感。
  • 碧水流: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春花与秋竹:象征生命的不同阶段,表现四季的更迭与人生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谢公亭》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 A. 杜甫
    • B. 白居易
    • C. 李白
    •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池花春映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象?

    • A. 夏
    • B. 秋
    • C. 春
    • D. 冬
  3. “今古一相接”中的“一”指的是什么?

    • A. 过去
    • B. 未来
    • C. 现在
    •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

  1. C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同样展现了李白对孤独与友谊的思考。
  • 《庐山谣》:描绘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对比,都是表现离别,但李白更加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而王维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衬托和内心的沉静。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与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