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影侵罗幕,虫声近曲栏。
眼慵偏爱夜,身瘦早知寒。
霜虑山中重,衣愁马上单。
一镫相对卧,听彻五更残。
白话文翻译:
月光透过轻薄的帷幕,虫鸣声在曲栏旁回响。
眼睛懒惰地偏爱这宁静的夜晚,身体消瘦早已感受到寒意。
霜降的忧虑在山中愈发沉重,愁苦的衣物在马上显得单薄。
我独自躺在一旁,听着五更时分的钟声渐渐消逝。
注释:
- 月影:月光的影子。
- 罗幕:轻薄的帷幕。
- 虫声:虫鸣声。
- 眼慵:眼睛懒惰。
- 偏爱夜:特别喜欢夜晚。
- 身瘦:身体瘦弱。
- 早知寒:早已感觉到寒冷。
- 霜虑:对霜的忧虑。
- 衣愁:对衣物的愁苦。
- 镫:灯具,这里指灯。
- 五更:指夜里五点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墀,清代诗人,生平不详,其作品多表现抒情与自然之美,具有清新雅致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诗人病中,夜晚的孤独与身体的虚弱让他回忆起大儿时在滦阳的生活,反映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秋夜病中忆大儿时在滦阳》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病中的孤寂和对往昔时光的追忆。开篇的“月影侵罗幕”营造了一个宁静而清冷的夜晚,月光洒在薄薄的帷幕上,虫鸣声响起,给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感觉。接下来的“眼慵偏爱夜”则表现了诗人病中的疲惫状态,使人感受到他对夜晚这一宁静时光的依赖和向往。
“身瘦早知寒”一句,直白地表达了身体的虚弱与寒冷的感受,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接下来的“霜虑山中重,衣愁马上单”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诗人的内心愁苦,霜降的忧虑和衣物的单薄,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与对未来的惶恐。
最后通过“一镫相对卧,听彻五更残”结尾,诗人独自一人,伴着微弱的灯光,听着时间的流逝,进一步加强了孤独感和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思考。整首诗以清冷的秋夜为背景,蕴含着浓厚的乡愁与人生感慨,展现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深切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月影侵罗幕:月光透过轻薄的帷幕,描绘夜晚的宁静。
- 虫声近曲栏:虫鸣声在附近响起,增加了夜的生动感。
- 眼慵偏爱夜:疲惫的眼睛在夜晚中寻找慰藉。
- 身瘦早知寒:身体的消瘦使得寒意更加明显。
- 霜虑山中重:对霜降的忧虑在山中愈加沉重。
- 衣愁马上单:愁苦的衣物在马上显得单薄,体现生活的艰辛。
- 一镫相对卧:独自躺在灯光下,感受孤独。
- 听彻五更残:听着五更时分的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影”,将月光比作影子,营造氛围。
- 拟人:虫鸣声近,仿佛在与人对话,增加生动感。
- 对仗:如“霜虑山中重,衣愁马上单”,相对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在病中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与对现实困境的感受,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月影:象征孤独与宁静。
- 虫声:自然的生命力,带来生动的感觉。
- 霜:象征寒冷和忧虑。
- 衣:体现生活的艰辛与对温暖的渴望。
- 镫:象征孤寂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月影侵罗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宁静
- B. 喧闹
- C. 喜悦
- D. 忧伤
-
诗人为什么会在秋夜中感到孤独?
- A. 因为没有朋友
- B. 因为生病
- C. 因为寒冷
- D. 因为失去
-
“霜虑山中重”中的“霜”象征什么?
- A. 温暖
- B. 生命
- C. 寒冷
- D. 快乐
答案:
- A. 宁静
- B. 因为生病
- C. 寒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秋夕》 杜甫
- 《夜泊牛头》 骆宾王
诗词对比:
- 《秋夕》:同样描写秋天的夜晚,但更注重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